2/17/2021

如何讓運氣為我所用:讀《人生賽局》

趁著春節假期讀完了《人生賽局》這本有點特別的著作,對於迎接新的一年好像有了一些啟發。此書的副標題是「我如何學習專注、掌握先機、贏得勝利」。




若把人生比喻為一場場的賽局——有輸贏、有代價的比賽,相信每個人都能聯想到生活中一些鍛練技藝、爭取勝出的經驗,小時候玩象棋圍棋、比賽跆拳道,求學時期參加考試,工作時爭取進入理想企業、加薪升遷⋯⋯可以說人生中要爭取的大大小小勝利不計其數。那麼,我們是否想過自己都是用什麼樣的「策略」在求勝?或者,你我真的手裡有策略可言嗎?那有沒有一本書,可以幫助我們提升人生的決策能力,提高「勝率」呢?

成敗的背後,其實有一些元素恆常在作用,例如「能力」和「運氣」,都是左右成敗的條件。本書作者瑪莉亞-柯妮可娃是年輕的心理學博士,2015年對她來說就屬於運氣不好的一年:那一年她的母親因為公司裁員而失去做了20年的工作;她的外婆在家中跌倒,兩天後過世;她的丈夫失業,必須靠她寫作的收入支撐家計;她自己被診斷出自體免疫症狀,瘋狂過敏。相信多數人若遭遇像這樣接連的打擊,也都會覺得是厄運纏身吧!在這種情況下,該用什麼決策求勝呢?


檢視決策歷程

瑪莉亞-柯妮可娃受過學術訓練,遭遇人生打擊之際,她自然想到從閱讀中找尋「解題」線索。她原本的研究興趣就是「人類的自我控制能力、風險與不確定下的決策力,以及個體差異如何影響決策等過程」。她讀到賽局理論之父馮諾曼(John von Neumann)的《賽局理論與經濟行為》,得知賽局理論是由撲克所啟發。

撲克很特別。馮諾曼認為撲克是所有棋牌遊戲中唯一值得玩的,因為「撲克象徵著人生難以描述的技術與機會的平衡——有足夠的技術值得去玩、有足夠的機會讓挑戰有價值。⋯⋯他相信如果能從技術中區分出運氣,把技術的角色強化到最大,降低運氣的影響,就掌握了生命中一些最難抉擇的答案。」(第033頁)

換句話說,撲克遊戲既考驗技術也受運氣影響。技術是可以精進提升的,長期有效;運氣則是短期變動的,可能是助力也可能是阻力。簡單來說,把技術提高的話,可以減弱運氣對結果的影響。(如果是純粹靠運氣決勝負的遊戲,例如擲骰子,完全由機率決定結果,沒有可努力的空間,就不值得玩。)

如此一來,我們可以把決策簡單分成三部分:

1)辨識何為運氣、何為技術
2)正確看待運氣
3)有效提升技術


技術就是能力,提升技術能力是參與任何性質賽局都必須具備的基本功,所以接下來的討論將只針對前兩點展開。

瑪莉亞-柯妮可娃想要從撲克中看懂人生賽局,於是決定從頭學習德州撲克,並且是以獲取世界冠軍為目標的嚴肅認真的學習。她想要藉由德州撲克「更理解技術與運氣之間的界線,學習我能控制什麼,不能控制什麼」(第016頁)。

為了提高成功的機率,她特別邀請艾瑞克-賽戴爾(Erik Seidel),一位撲克界的傳奇人物擔任她的教練。其實這位教練並沒有在開課指導別人,而是被她說服而答應當她的教練。我覺得這一點有些啟發性:如果我們很想在某個領域學習並獲得最大成果,必須積極尋找領域內的頂尖高手來指導我們,因為珍貴的知識經驗並不會自己送上門來。


哪一部分是運氣?哪一部分是技術?

本書譯者魯宓在譯序中的這段話,大致點出了撲克賽局的本質:

「德州撲克中,當發牌員洗好了牌,所有人的強弱已定,無法更改,最菜的新手也可能拿到最強的牌,這就是命運。但發牌後,最強的牌不一定贏,最弱的牌也可能靠技術取勝,詐唬對手棄牌,扭轉命運,這就是純粹的自由意志。」(第007頁)

撲克牌技(對規則的嫻熟)就是技術能力,也是求勝的根本,但光靠牌技無法保證勝利。因為每一次發牌,牌的好壞讓每個玩家處於不同的優劣勢地位。這就是運氣。

有意思的是,雖然運氣是機率的結果,人腦卻不太能理解機率。舉例來說,「連續幾次都拿到壞牌」是機率可能的結果之一,但是我們往往無法平心靜氣接受這類情況,容易因為連連壞牌而感到煩悶、氣餒或憤怒。這時,運氣反過來掌控了我們。

「我們人類總是覺得自己掌握穩固的控制,其實我們是被運氣的規則所操弄。」(第026頁)

「許多研究發現,人們無法理解數字規則,做決定時是根據『內心感覺』『直覺』或『覺得是對的』,而不是根據已知的訊息。」(第027頁)

「當運氣站在我們這一邊時,我們不會注意它,它是隱形的;當運氣與我們作對時,我們就對其力量感到畏懼,開始思考其成因與原理。」(第031頁)

明明事件的發生或不發生是基於機率的結果,我們的大腦卻會加以感覺和解釋,而衍生後續的行為。例如去彩券行買彩券,賣出頭彩獎項的彩券行,往往被視為「很旺」,於是人們紛紛去那家彩券行買下一期的彩券。(解釋:這一期開出頭彩的彩券行,不代表下一期「更容易」開出頭彩。)

作者分析指出,拿到好牌或壞牌的機率,其實是不可控制的。牌桌上的運氣既然不可控制,就不要試圖去控制這個部分,也不要被它影響,而是要在好壞牌已經發生的前提下,去控制可以控制的部分。

可以控制的是什麼?例如精進自己的牌技、鍛鍊察言觀色、與對手博弈的能力等。拿到好牌有拿到好牌的打法,拿到壞牌有拿到壞牌的打法,牌桌上奇妙的就是,拿到好牌的人不見得會贏牌,拿到壞牌的人不見得會輸牌。


不能控制,就隨它去

不過,有時候人們就是會試圖影響運氣,例如穿紅色衣物來提高好運。作者認為這些是非理性的行為,也是沒有必要的。這一點,我得說華人社會的許多讀者會不以為然,畢竟,穿個紅內褲來提高尾牙抽到大獎的機會,也沒有什麼損失,而萬一真的有效呢?人心似乎就是需要那種「對運氣的掌控感」。身上帶著吉祥物、幸運符,冀求吸引好運來到自己身邊。而若是碰上了不如意的事,就求神拜佛(或執行別的儀式),尋求「改運」或「開運」。

關鍵就在於,會覺得「改運行為說不定有效」,其隱含的認知就是認為運氣可以操控,而這樣的認知本身就是對機率的不正確理解。

運勢好就意氣風發,運勢不佳就垂頭喪氣,這種寵辱皆驚的情況絕大多數人都經歷過。誤認為運氣可以掌控,確實對我們的思考、情緒和行為都會造成不利的影響——一旦我們對運氣懷抱著期待、畏懼或憤怒的情緒,將影響我們後續的思考和行為,使我們「跑偏」,不知不覺我們就會去做點什麼來試著操控運氣,而不是把焦點放在技術能力等,可以控制的層面上。

本書中反覆辯證這個道理,而且也指出,即便許多德州撲克的頂尖玩家也不例外——他們早已身經百戰,卻還是會懷抱小迷信,身上揣著這個或那個「帶來好運的小物」,無法克制操控運氣的企圖。

「你無法控制將發生的事,所以去猜測是無用的。運氣就只是運氣:沒有好壞,也不針對個人。如果我們不賦予它意義,它就只是噪音。我們最多能做的是學習控制自己能控制的——我們的思考、我們的決策過程、我們的反應。」(第319頁)

「承認未知、接受缺乏控制,而不求助於旁門左道,嘗試使用理性的工具來努力分析未知:這是我們最有力量的步驟。」(第321-322頁)

以上兩段話值得再三玩味。正確理解運氣(機率),並且真的做到以平常心看待運氣,寵辱不驚,是賽局高手永恆的修煉。

「如果你要成為高手,你必須認知自己沒有『應得的』—不管是好牌、好報應、好的健康、金錢、愛情等等之類的。機率是沒有記憶的:每一個未來的結果都是完全獨立於過去。」(第119頁)


為什麼不該在乎輸贏結果?

當我們能夠做到正確看待運氣,就會了解一次兩次的輸贏結果並不重要,甚至必須刻意提醒自己別去在意。因爲一次兩次的輸贏其實也包含運氣的成分,在意輸贏就表示你還是被運氣所困擾,而妨礙你專注在技術的精進上。

艾瑞克這樣提醒:「專注在過程上,而不是運氣上。我有沒有打得正確?其餘一切都是我們腦袋在鬼扯。那樣想無法讓你進步。你知道撲克的這種隨機性,但去想它完全沒有幫助。」(第141頁)

「我不在乎牌局的結果。我不在乎你贏或輸。當你告訴我牌局時,不要說出最後的結果。我要你自己努力忘記結果。」(第144頁)

這讓我想到中文裡面有一句話:「但行好事,莫問前程」,「行好事」不是指做善事,而是把事做好做對的過程,「前程」則是結果。我們的注意力應該放在過程上,而非一心在意結果的好壞。因為過程若都做好了、積累了,想要的結果遲早會產生。


虛張聲勢的心理戰

閱讀本書,雖然沒有弄懂撲克的玩法,卻得知「詐唬」(bluff)這種虛張聲勢的手段。詐唬有點像吹牛,也許你手中的牌並不特別好,但是可以透過下大注、跟注等方式,讓對手誤以為你的牌很好,促使對手自動棄牌認輸。詐唬其實就是一種心理的博弈,而這種博弈顯然是需要練習的。自己要有詐唬的能力,收放自如,也要能判斷對手的行為是不是詐唬,以及做出適切的反應。

我們生活中也會遇到很多「虛張聲勢」的情境,例如供應商跟你說要漲價,非漲不可,你該怎麼反應?又如你跟客戶說要漲價,客戶斷然拒絕,你又該怎麼談下去?餐廳服務員遇到客人不滿意,要求找經理出來,又該怎麼反應?雖然不同情境須個別考量,但共通的原則是,不要在受到壓力的情況下匆促做出反應,不要出於情緒的波動而做決定。設法冷靜下來,並盡可能收集完整資訊,包括客觀的數據,以及對方的狀態(動機、情緒、需求等),判斷過後再予以回應。

書中另外有幾個例子,不知該歸類為心理戰還是性騷擾。作者提到有幾次在玩牌時,同桌上的男性玩家對她有刻意貶低或性騷擾的言語,甚至屢屢欺身靠近她,使她感到侷促不安,情緒受影響而無法發揮正常牌技水準。類似這樣的老手刁難新手、男性調戲女性(不排除也會有反過來的情況),在日常生活中並不罕見。年輕女性吃虧的一點在於從小常被教育要乖巧體貼溫柔順從,很少有面對這類挑釁加以適當反擊的準備,初次遭遇時往往容易情緒崩潰。

最後一個讓我影響深刻的洞察是,當我們已經在賽局中,不可有消極的心態,不能以為不出牌、不下注,就不會輸、不會損失。保守被動的決策終究會導致慢慢失去籌碼,最後失敗。

「被動有一種虛假的安全感,你會覺得自己不會惹上大麻煩。但事實上,每一個被動的決定都慢慢導致失去籌碼。」(第110頁)

「不安全感與膽小,導致了永遠無法贏的半吊子做法。」(第121頁)


瑪莉亞-柯妮可娃年輕、聰明、理性,在字裡行間能感受到她旺盛的學習意願和不服輸的意志力,同時也看到她身為女性勇闖以男性為主體的撲克牌世界,受到許多異樣的眼光。常常,她謙讓柔軟的那一面,反而是競爭時的阻力,妨礙她邁向頂尖高手之路的貼身心魔,看著覺得心疼,也感到警惕——或許身為女性的我們都有這一面——在有能力也有機會成功晉級的時刻卻心生退怯;嚐得佳績時卻覺得自己不值得、不配;受到對手的恐嚇或嘲弄,不知所措⋯⋯

然而,多數的險阻都是可以克服的,相比於運氣它們才是可控的。作者已經證明,用行動證明,故事可以有另外一種寫法,人生的賽局若你願意控制好可控的那些層面,它就會更多一點朝向對你有利的方向發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