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底新冠肺炎病毒變種Omicron橫掃多國之後,全球疫情開始呈現不一樣的面貌,讓我開始好奇,所謂的輕症化、流感化是不是已經在發生?這樣的趨勢延續下去,疫情是否能在一兩年內終結?我非公共衛生專家,只是以個人觀察進行思考,尋思平凡小民在疫情時代的生存策略。
今年農曆春節期間,我開始注意到一些身在國外的中文網紅YouTuber紛紛表示自己確診,然後,我也陸續得知好幾位旅居美國的友人當中有人確診。這間接顯示Omicron變種病毒的強大傳染力。另外,農曆春節的前幾週,返台或來台的人數開始增加,從每天通報的境外確診數字也能讓人感受到這波變種病毒從境外湧入的壓力,幸運的是,後來並未在台灣島內傳播開來。
Image by Marcos Cola from Pixabay |
先說一下疫苗
我記得2020年底疫苗問世之後是以色列率先開始施打,接著各歐美國家陸續投入。台灣採購疫苗的進度相對落後,起初民眾施打的意願也不高(畢竟國內疫情平穩),直到2021年五月上旬疫情爆發後,才激發出各路人馬的疫苗捐贈,並在下半年加緊施打,提高疫苗覆蓋率。
現在回頭一看,咦,2021年上半年在歐美國家施打的疫苗,似乎對年底橫空出世的Omicron病毒沒什麼防護力?例如我們看到,許多打過疫苗的人還是會感染,美其名曰突破感染,直白說就是疫苗無效(但嚴格說,不是完全無效,而是不完全有效)。無效的原因是什麼?是因為距離施打已有一段時間,疫苗的保護力已下降,所以被感染?還是因為原初的疫苗並無法抵禦變種的病毒?反正無論如何,第三劑加強針來了。
最近這一波,無論是加強針給予的保護力,還是自然感染後生成的抗體保護力,總之從每日確診數據來看,歐美國家的疫情是明顯在下降,這顯示當前群體內的免疫力是良好的,然後我們也從新聞報導看到,好幾個歐美國家的政府宣布將解除防疫限制,恢復正常生活。(另一個疫情緩和的間接徵兆,就是俄羅斯出兵入侵烏克蘭吧!)那麼,疫情真的將就此邁向終結了嗎?這個問題很重要,因為全球疫情的變化會影響台灣後續的防疫政策,也當然會影響我們普通民眾未來幾年工作、生活、旅遊的規劃。當我在書店看到封面故事為「疫情如何終結」的美國《時代》周刊,便很好奇地拜讀,想知道媒體對這個問題是怎麼看。
疫情趨勢探索
2022年2月14日出刊的《時代》周刊,封面故事是HOW COVID ENDS。翻開第40頁,主標題寫著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副標題則是Covid-19 is learning to live with us. It might be time we learn to live with it. 新冠病毒正在學著存活於人類社會,人類也是時候學著習慣它的存在,與病毒共存。主標題的結尾有個問號,似乎暗示著文章所探索的「疫情終結」並非定論,目前提出的觀點和分析,都還存在著滾動式修正的可能。
撰文作者Alice Park在文章中指出,Omicron變種的出現,使得新冠肺炎病毒的全球疫情進入了另一個階段。這種病毒的特性在於,傳播能力數倍於先前的Delta病毒,但是對於注射過疫苗或曾自然感染過的人來說,Omicron造成的症狀相對輕微,主要是喉嚨痛、類似感冒的上呼吸道症狀,甚至有許多人是無症狀。也是因為這樣,有不少科學家認為Omicron病毒適合讓人體自然感染而產生抗體。
文中提到,無論是打疫苗後獲得抗體,或是自然感染後產生抗體,若群體中70%至90%的人有抗體,就達到專家認定的「群體免疫」。再者,某些預測估計,等這個變種病毒橫掃全球各地,會有一半的人受到感染而獲得抗體,而當有抗體的人增加,便會阻礙病毒的大規模傳染,使得全球疫情轉變為區域性疫情(from a pandemic to an endemic disease),換句話說,到那時「大流行」將邁向終結,但更精確的說,疫情並不會完全結束,病毒也不會消失,只是主要在免疫力低下或未施打疫苗的人群之間傳播。
那麼,Omicron 病毒是不是此次大流行疫情的「尾聲」?專家認為這個機率只有40%至50%,理由是這個病毒的傳染性還是偏強,不易被人類的免疫能力所壓制,也就是說,其傳播力仍超出人類所能忍受的限度。病毒若要與人類共存,必須是感染之後症狀相對輕微短暫,痊癒後能讓人自然獲得免疫。我想這個意思應該是,未來病毒會持續變異,但會是進一步輕症化,還是來一個大魔王,沒有人能預料。
從《時代》周刊的總結中,大致理解了疫情終結的可能樣貌,那就是在新冠肺炎輕症化的趨勢前提下,提升群體的免疫力,以便有效阻擋病毒的傳播,使其變得像過往的流感一樣,可以用疫苗或用自身免疫力去防禦。
美國確診數 |
英國確診數 |
以色列確診數 |
日本確診數 |
亂世自保之道
身在台灣,我們更關心台灣將如何讓疫情結束。但是,在推估新冠肺炎病毒疫情發展方面,其實我們無法直接參照國外的經驗,畢竟,比起國外,台灣甚至不算有過大流行。台灣的條件特殊在於,人口密度高(一旦病毒進來會迅速傳播開來),老齡化程度高(免疫力偏弱的人群比例較高)、醫療量能有限,再加上新冠肺炎的疫苗、藥品和醫療設備都仰賴國外進口,不是想要添購就能馬上買到。
基於以上條件,如果國外的疫情還是不穩定,像過去兩年一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那麼可以想見台灣要正常開放國境是很困難的,某種程度的邊境管控是免不了的。
國外疫情似乎正在緩和,但如果要等到一切平靜下來再來開放邊境,可能並不切實際。開放,比較可能是階段性或漸進式的,一方面看病毒是否持續弱化,一方面推高疫苗施打率,以上兩者都關乎社會整體對病毒的抵禦能力。再者,對於確診的輕症者和重症者,能準備好充足的醫療資源以為因應,降低對現有醫療系統的衝擊。至於對個人而言,提高並維持免疫力,應該是首要的策略吧!其次,則是針對疫情常態化的趨勢,規劃個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樣態。
我想應該沒有人認為台灣有本事持續封鎖邊境而不影響到經濟、民生和外交,但說到開放,好像又讓人害怕受傷害,因而會心生抗拒。我推測,若疫情緩和的趨勢不變,各國陸續開放,台灣民眾開始看到國外親友到處去旅遊出差,玩得很開心也沒被疫情影響,就會開始轉變想法,開始想出國,那或許就是大幅度開放的時機。
恢復正常生活,目前看來似乎還有點遙遠。我期待摘除口罩,自在地呼吸,免除核酸檢測,自由地入出境。盼望那一天可以更快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