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2013

關於金錢,我們的心中有一把尺:讀桑德爾《錢買不到的東西》

雖然學校沒有開課教學生認識「金錢」,但我們從小就在學習有關錢的常識。簡單說,我們每個人對於「錢要怎麼花」,都有自己的看法。

例如,如果你過年時領到壓歲錢一萬元,你會怎麼用它?是存起來一直放著,還是拿來花?是買現在最想要的東西,還是買目前最需要的東西?在金錢有限的情況下,我們通常會設法去換取對我們來說最有價值的東西。

當然,每個人心中最有價值的東西並不相同,而今天你覺得最有價值的事物,或許明天又沒那個價值了。若想了解一個人對金錢的看法,我們還可以看他覺得「什麼樣的東西不能用錢買」。

舉一個例子:學校推廣「閱讀月」,導師規定每個學生要在一個月內讀完10本書。為了激勵大家,老師特別規定,每讀完一本書並且寫下100字的心得報告,就可以領到50元獎金。結果發現,真的有人因此卯起來讀書,一個月讀了二十幾本書。像這樣用閱讀來賺獎金,你贊成嗎?你會因為有獎金,就讀更多書嗎?

獎金真的會增加閱讀的動力。但是現在再假設,學校把閱讀月延長一個月,不過導師取消了獎金制度,那麼你還會跟前一個月讀一樣多的書嗎?是否會提不起勁,甚至覺得「沒獎金,我為什麼要讀書?」閱讀月活動本來是想鼓勵大家閱讀,但獎金制度是否只造成短期的閱讀熱潮,讓我們把閱讀的樂趣和收獲當成「賺錢」,以致沒了獎金之後就不想讀書了?

再舉一個例子:耶誕節快到了,小明想送特別的禮物給一個暗戀很久的女孩,可是他手藝不好、文筆也不佳。於是他拜託另一位同學「捉刀」,幫他摺了一千個星星,寫了一張卡片,最後付給這位同學500元的酬勞。那位女孩後來收到禮物,還滿驚喜的。如果你是女孩的同學,而且知道實情,你會跟她說嗎?如果你就是那個女孩,得知了實情之後,會有什麼感覺?

雖然小明是真心喜歡這個女孩,可是他讓對方誤以為禮物是他親自準備的。女孩在收到禮物的當下很感動,事後得知實情,卻很可能覺得受騙。

有時候我們會覺得,最珍貴的禮物並不是花大錢買來的,而是親自投入心力和巧思準備的。「愛慕的心意」,最好還是由當事人自己來表達,而不要用金錢換取偽裝或虛飾。「閱讀的動機」,最好還是來自學生的自動自發,而不是獎金的誘引。

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把關於金錢的尺:一定有一些東西,是我們認為「無論如何都不能用錢去交換的」。看到有人想用錢去買友情、愛情、學位、特權……總會令我們覺得反感。

其實,我們的社會也需要有一把金錢的量尺,也就是人民對於「金錢可以買什麼、不可以買什麼」的共識。《正義》作者,也就是哈佛大學教授桑德爾,在新書《錢買不到的東西》中說明,無論友情愛情、人際關係、教育、健康醫療、法律、政治等領域,都有我們不希望金錢侵犯或腐化的界線。若能經常去審視這個界線,以及敏銳地覺察到這個界線遭到破壞的現象,將幫助我們不斷修正彼此的行為。雖然有錢是件很好的事,但我們可以不讓金錢至上的想法,破壞我們所珍視的那些「錢買不到」的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