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五時有機會跟小孩子接觸的人,應該都知道從嬰孩到成人會有一定的發展歷程。例如「七坐八爬」的順口溜提示我們,嬰孩七個月大左右能夠開始自己坐起,八個月前後開始爬行……這些常識或概念能引導我們,對嬰兒或兒童的發展建立一個合理的期待。
為人父母者,尤其新手父母,對於自己孩子的發展進程會特別關注,例如當孩子滿八個月了還不太會爬,或是一歲多了卻遲遲不開口練習說話,或是上了小學卻比班上大多數同學都矮,父母就會開始擔心。
父母的擔心當然是出於關心,無論是合理的憂慮或窮緊張,都有其意義和價值。不過以下我想要指出一個可能聽起來有點殘酷的現象:大部分家長都比較關注孩子「看得見」的成長發展,至於看不見的心理發展,有些家長可能是忽略了,或並不在意,或即便覺得有問題卻因故沒有面對。
在專線接小朋友電話的這些年來,我有一個滿深的感觸:孩子在小學畢業之前,對父母的依戀(和忠誠)是沒有任何條件的。即使父母離異而與孩子分開、即使父母為了家計奔忙而很少關愛孩子、即使父母不當打罵孩子、即使父母處於社經地位弱勢而使孩子在學校遭受某種歧視,孩子還是愛父母的,孩子還是把父母當成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這可以解釋,為什麼一些孩子明明遭受家暴,卻不希望虐待他們的父親或母親被警察帶走,甚至也不願意與父母分開,接受社福機構的安置。)
孩子的天性依戀父母,但並不表示父母可以任意對待孩子都沒關係。隨著孩子成長、進入青春期,情況會開始轉變。
我想大家都看過,曾經對父母言聽計從的孩子,到了青春期變得意見一堆,還會頂嘴、發飆;曾經對父母的價值觀和信念照單全收的孩子,現在開口閉口都是「我同學說」「我朋友說」。此時父母想要施展權威壓制孩子,孩子卻開始反抗;父母試圖施展溫情,孩子卻冷漠地拒絕。對父母而言,這些改變真的令人難以適應。
青春期的轉變就像是每個人人生中的一次革命:人要從一個能力不完整的小孩子,發展成足以擔當各種社會責任的成年人。成熟不會是一步到位的,這個蛻變過程也可以說像一場風暴,為人父母者雖然不習慣這些改變,卻不能為了一己之私而阻止孩子成長成熟,例如不聆聽孩子的想法,強迫孩子像過去一樣乖乖聽話;不願面對孩子逐漸步入性成熟的事實,壓抑或否定其男性或女性特質的展現;對孩子施以言教、勤控嚴管,自己卻從不覺得應該以身作則;對孩子的要求和期待只聚焦在學業成績的表現,有關其人際關係、異性關係、自我價值、興趣與志向則一概忽視(不是常聽一些父母告訴孩子,「這些XX事,等你上大學再說」)。
仔細一想也真荒謬:那些曾擔心孩子太晚學說話、擔心孩子長不高的父母,卻可以不經意地否定孩子的情緒(不准孩子發脾氣、傷心或玩得瘋),傷害孩子的自尊(在外人面前指責或用不當的言語羞辱),貶低孩子的價值(不聽孩子的意見或心聲)。
有些父母,雖然不適應孩子進入青春期的改變,但經過一段時間的調適,總算能接受「孩子已經成為一個獨立個體」的事實。
有些父母,遲遲不肯調整自己的心態,直到孩子成年之後,仍以各種方式牽制孩子,始終以對待小孩的方式對待他們,使得孩子難以在心理上成為真正獨立的個體。
當然,也有些父母,習慣了否定孩子的情緒、傷害孩子的自尊、貶低孩子的價值,卻渾然不知這些傷害已一點一滴累積,在孩子心上留下一道又一道的傷痕記憶。等到有一天,孩子的心智發展日趨成熟,對世事能建立自己的判斷(而非仰賴父母),等到孩子能夠走出家庭之外,探索更寬廣的世界,他們就會把那無條件對父母的愛,以及父母給的傷害深埋心中,學會用冷漠來掩蓋被否定的情緒,學會用拒絕來保護被傷害的自尊,學會在同儕之間找到原本不被肯定的價值。
在這種情況下,會看到青少年叛逆、惹人厭、難搞、變壞、學壞、誤入歧途,一點都不令人意外。
說實在,連我自己都很不喜歡跟青少年講電話。他們的思考比小學生深,但是他們不再輕易展露純真的那一面,而是充滿了困惑和不安,想要透過各種試探(包括言語的攻擊),尋求認同與肯定,想要找到自己的形狀。孩子進入青春期變得難搞,並不單純因為荷爾蒙;青少年「學壞了」,帶壞他們的也不是「外面的壞朋友」,而很可能是因為他們純真的心靈已經先在家庭環境中遭受到某種傷害而變得脆弱不已。
有些孩子在進入青春期之前,就已經認定沒有人(尤其父母)關心他們。
有些孩子在進入青春期之前,就不怎麼喜歡自己的樣子(內在與外在)。
有些孩子在進入青春期之前,就已感到自己沒什麼價值。
從純真的孩子,到叛逆的少年,其中的變化是有跡可循的,而這個變化絕不是一夜之間或一年之間發生的。父母對孩子的影響真的很大,而且這種影響是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我們身為「大人」(不管是不是父母),千萬別因為孩子現在對我們純真而無條件的依戀,就輕忽了給他們的教養和對待。
謝謝站長的分享, 很深刻實際的省思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