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15

當諸葛亮捨棄了小確幸

記得自己在青年時期,經常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人有沒有天命」——人生於世,是否帶著一個特定的目的(purpose)而來?而如果有的話,這個目的,是不是由上天所賦予或指定的(因此稱為天命)?

我知道有一些方法可以用來尋找天命。例如算命——這不是開玩笑或嘲諷——包括我自己在內,許多人都曾試圖藉由算命占卜之類的途徑,想要辨認出自我生命中那條「由上天指派好的獨一無二的道路」:自己到底適合做什麼?該選擇與誰為伴?人生路往下走,是否能通往錦繡前程?

然而,已經忘記是在哪個時間點上,我突然不再追問「上天給我的使命是什麼」這個問題。一方面是因為,自己已經來到不太容易實現什麼偉大使命的年紀了,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我給了自己一個答案。這個答案,不敢說是正確的,但比較實用。

目前為止,我認為,並沒有所謂「上天賦予誰使命」這樣的事情。我知道這個答案很不浪漫,但是它讓我得以跳脫「等待答案」的狀態。

我的想法是,這個世界上,光是目前的地球居民就有六十億人,如果把曾經存活在地球上的人也都算進來,那個數字會更大。或許可以說,每個生命誕生下來,都具備各自不同的稟賦,可以供作不同的發揮,例如有些人善於歌唱,有些人精於狩獵,有些人特別能理解抽象概念。不過我個人認為,就算有一位造物主策劃了這些稟賦的差異,並加諸在人身上,祂的心力也不會放在為「每一個」生命規劃細節。

因此,說到底,一個人的生命怎麼活、做了什麼事、與誰為伴、影響了多少人,我認為都是出於自己的不斷的選擇。

正是因為這樣,當我看到世界上有些人作出了與眾不同的人生選擇,就會特別好奇,很想知道這些人選擇的標準是什麼?

一個為「選擇」付出代價的人

2015年1月9日星期五,有一個三十一歲的青年,因為「網路犯罪」等罪名,接受了50下的藤條鞭刑(會皮開肉綻的那種)。

青年Raif Badawi是沙烏地阿拉伯國民,他架設了一個網站,名為Free Saudi Liberals,鼓勵大眾在網路上針砭時政,表達自己的意見,然而這種行為在該國是不能被容忍的。2012年6月,他遭到逮捕,起訴的罪名包括「污蔑伊斯蘭」、「網路犯罪」,以及「不服從父親」。並且他被認定為「叛教」,此罪名的最高刑罰是死刑。2014年5月,他被判處10年監禁、100萬里雅爾幣(約當26,7000美元)的罰款,以及鞭刑1,000下。這鞭刑會分成二十次執行,每星期一次,每次50下,連續執行二十星期。

第一次的鞭刑,在2015年1月9日星期五執行。根據報導的描述,受刑者被押送到吉達這個西部城市的某個廣場,在清真寺前,上百個民眾的目睹之下,藤條快速而不間斷的鞭打。過程中受刑者始終保持沉默,但明顯可看出他在承受著肉體極大的痛苦。(網路上有當天執行鞭刑的影片,但我不忍點開來看。)

在這次的鞭刑過後,Badawi的妻子(她已和三個孩子於2013年獲得加拿大的政治庇護)透過媒體,呼籲大眾關注此事,寄望能藉由國際政治的壓力,解救丈夫的性命。因為,雖然Badawi不是被判處死刑,但如果按照計劃每週鞭打50下,恐怕也是活不了。

或許由於巴黎在一月份發生了查理周刊攻擊事件,引發了全球的嚴重關切,連帶地也使這個案件獲得了較多的關注,例如挪威的民眾就聚集到沙烏地阿拉伯大使館的門口,呼籲該國政府釋放Badawi。

2015年1月16日星期五,預計的第二次鞭刑沒有執行。傳出的理由是,醫生判定受刑者上次鞭刑的傷口仍未復原(可見有多嚴重),不適宜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再次執行,建議當局推遲時間表。(注1)

講這個要幹嘛?

我從網路上沒能搜索到此人太多的背景資料,而且說真的,這個國家對我來說也相當陌生,所以不能假裝自己可以剖析這個案件。但是看過這則新聞之後,卻讓人覺得很揪心,難以釋懷。

第一個感覺當然是,說話的自由,代價竟是如此高昂!我們自己生活在一個可以隨口吐槽政府的國家,言論的尺度已經寬到不會感覺有什麼限制,也不用擔心會因此遭遇什麼不測。但是,顯然地,並不是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擁有這樣的餘裕。在這世界上,仍有人會因為言論的尺度逾越了某個界限而受到嚴厲的懲罰,有的因此失去了生命,有的遭受身體傷害,生不如死。

然後我就非常的疑惑,很想知道,這個人最初是基於什麼樣的理由,明知當局會無法容忍,卻要去架設那個網站,發表他所想要表達的言論和主張?(根據維基百科的說明,此人只是主張可以表達意見,並沒有訴諸暴力或其他激烈的手段。)

他所做的事,是多數人絕不會想去做的。也因為這樣,我更好奇於他的「選擇」。

諸葛亮也做了他的選擇

不知怎的,這則新聞使我一直想到「苟全性命於亂世」這句話,但是忘記出自何處。查了一下才知道,原來是孔明的《出師表》。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有才能的人,在遭逢亂世之時,至少可以有兩個選擇,一是「苟全性命」,一是「聞達於諸侯」。如果換成是你,會怎麼選擇?

別鬧了,既然都已經是「亂世」,最符合邏輯的因應方式,難道不是回到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最底層,把小命留著,但求溫飽?這答案有點孬,但確實是大多數人的選擇,不是嗎?

為此我必須很魯莽地推斷,諸葛亮必定原本就暗藏壯志,不然怎麼會因為劉備的幾次親訪,泡茶聊天,就被他的誠意所感動,回報以一生的驅馳——那可是在敗軍之際、危難之間,奔波勞苦,至死方休啊!

顯然,有些人在評估自己人生目的(purpose)的時候,選擇的並不是「苟全性命」的選項,而是其他的。

諸葛亮捨棄了小確幸,因為劉備的知遇之恩。
諸葛亮捨棄了小確幸,因為使命感驅使著他。
諸葛亮捨棄了小確幸,
因為在那個時空之下,他相信自己必須去做值得做的事。

我不知道以上哪個答案比較正確。

但,答案畢竟不是最重要的。答案不重要。

更重要的是,選擇。


注1:本文有關Raif Badawi的信息,是根據The Huffington Post網站的文章,以及維基百科。

Saudi Arabia Reportedly Postpones Liberal Blogger's Flogging

Saudi Blogger Sentenced To 1,000 Lashes May Not Withstand 2nd Round Of Flogging, Says Wif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