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這樣的主題,好像每次都還是會吸引我的目光。即便我認為,沒有什麼人生建言是我們真的想像不到的。「珍惜時間」、「珍惜所愛」、「守信真誠」、「想做的事就去做」、「別太在乎別人的看法」、「別執著於金錢」、「別急,慢慢來」等等,這些建言會令人感到意外嗎?
但又是為了什麼總會好奇,這一次年長者給的建議是哪些?我只能推測,或許是擔心自己若沒看,「說不定會因此錯失某個寶貴的準則,導致往後的人生有所遺憾」。又或許,無意識中會用這些建言跟自己的原則對照,想要確認自己不致太過偏離世俗的人生軌道?
「老人言」真的比較有智慧?
我想許多人都聽過「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句話有點封建,但其中隱含的邏輯是,長輩見過的人生面向比較多——從生老病死,到悲歡離合,使得他們在面對世事時,會有相對較多的角度和較均衡的見解。
即便不進行閱歷上的比較(尤其現在年紀輕輕就遊歷海內外的少年人變多了),年齡上也有必然的「優勢」。比起十五二十的少年人,五十六十的中年人不但已歷經青春的昂揚、人生可能性大門的一扇扇開啟,也已經一次次感受到身體的力不從心、才華與機遇有限的殘酷事實、錯誤的覆水難收,以及死亡課題的日益迫近。
像這樣的一位「老人」,當他建議你「想做的事就去做」,那就不是出於壯志在我胸的單純的熱血澎湃,而是體會過人生短促無常後才轉化出的積極。
當然,我們也不能排除一種可能性:並非每位老人的話都值得聽。老人裡頭也有壞人,壞人也會變老而且有的沒悔改。因此,不妨先從人性的角度看待老人,尊重他們的閱歷,聆聽他們的體驗。至於老人的話語是不是有智慧、值得參考實踐,就需要進一步的考察了。
不過,在蒐集了智慧話語之後,其實還有一個問題:年長者的建言是立足在人生已成定局的基礎上,這和年輕人所處的階段是有差距的。當年長者勸誡「別追逐名利」,年輕人真的聽得進去嗎?年輕人該聽進去嗎?
我認為,不是該不該聽的問題,而是實際上能不能真的聽進去的問題。
再多諍言,比不上實際體驗一次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突發奇想,打算寫下「長大前想要你知道的N件事」給我的侄子和姪女。當時他們正處於8~13歲的年紀,正在學校裡認真學習各項學科,接受老師的教誨,而我覺得,其實有很多為人處事上的小細節是學校老師不會特別強調,或是小孩子容易忽略但事實上影響深遠的。如果能寫下來分享給他們,相信一定可以使他們的人生路走得更順遂。
我預計的人生建言包括:
要做的事,馬上開始。覺得困難,就先從小處開始。
努力點滴累積,有一天會看到驚人成效。
今天多做一點,明天不會後悔。
做人處事,考慮長期結果。
做錯事時,用「對不起」找回自己的力量。
然而,後來我並沒有把這N件事寫成文章,因為我發覺,這些事與其說可以指引年輕人,倒不如說在反映我自己的狀態,而我為什麼要把自己的體悟加諸於孩子的身上?而孩子們又為什麼該聽我的?
更理想的狀態或許是,當孩子們遭遇了疑惑,主動發出求助的訊號,才是年長者分享人生智慧的較好時機。而分享人生智慧的方式,並不是把自己過來人的經驗一股腦地拋出來(雖然很自動地就會想這樣做),而是針對孩子當下的疑惑、性格特質等,調製出適合他(她)的人生建言,並且不經意地釋出。這樣,我們才稍可期待他(她)會順利消化吸收。
過來人的心情,你我終會懂
老人言裡往往有豐富的智慧和深刻的體會,老人言裡有對後輩、晚輩無比的關懷,但是終究,老人言只能是一種對後輩、晚輩的安撫:總有一天你也會走入遲暮之年,會開始有人讓座給你,好奇地詢問你如何過了這一生。如果你的身子還算硬朗,就能夠出門到街上散散步。如果你還耳聰目明,就能聽得清楚街上陌生人的提問。
「在地球上闖蕩六、七十年,最要緊的訣竅是什麼?」
你會遲疑個兩、三秒。
可能是因為思考速度變慢了,也可能是因為你從沒試過用一句話總結自己的人生。但無論如何,當麥克風在你的嘴邊誠懇地等待著答案,你會覺得人生沒有白活——這趟馬拉松,你還沒跑完,但是你比後輩更接近終點,這已值得驕傲,也因此使你更有資格評論這一路以來的風景。
年少的你,躊躇過,彷徨過,但現在你可以鼓勵年輕人:「別擔心,一切都有最好的安排。」
年少的你,輕狂過,追逐過,但現在你想要指引年輕人:「那人就在燈火闌珊處。」
年少的你,挫敗過,跌倒過,但現在你可以寬慰年輕人:「沒打倒你的,會使你更堅強。」
麥克風還在,於是你便可以雲淡風輕地微笑著說:
Don't worry!
Just do what you want and not care what other people think about you.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