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聽過有人戲稱,手機已經成為現代人的重要「器官」。其實這句話還欠東風——我們還在等手機大廠開發出可以讓人在沖澡時回短訊、游泳時按讚的手機,才能夠使「手機不離身」正式寫入歷史,註記在人類文明的里程碑上。
在科技努力跟上文明願景的同時,也許有人跟我一樣,遇過這種情況:朋友相約喝咖啡,聊天之際,對方不時拿起手機查看(可能在確認有無訊息進來),有時甚至因此中斷了聊天,對方兀自專注在手機屏幕上又滑又點。現代人應該對這種情況習以為常嗎?
或許我們的社會已經進步到多數人認為「禮貌」已經內化而不需再多學或多談的程度,畢竟我們「最美的風景是人」,然而事實上,在許多生活的細節,也就是最需要禮節和體貼的地方,我們仍不時感受到自己或他人的不足。
與人相約,某些人習慣性遲到(不管有無事先告知)。
一群人出入公共場所,不自覺放大了交談的音量,或是並排著走路,阻擋了通道或出口。
交通壅塞的尖峰時刻,禮讓的風度往往就不夠用了。
在商家排隊等待結賬或接受服務,把不耐的情緒發洩在店員的身上。
長輩關心晚輩近況時,熱心地催促「趕快結婚」「趕快生小孩」。
在社交媒體上隨著新聞事件評論當事人,發表情緒化的評論。
說實在的,即便我們已經知道怎樣做才算禮貌,也並不是每一次都能做到位,畢竟禮貌不是一系列的標準作業流程,而是需要依人際互動的不同狀況,採取不同的做法。世界上沒有禮數周到、從不冒犯人的模範生,只能說,有些人比較有禮、比較體貼、比較好相處。
體貼——人際互動的優勢
禮貌這個主題,還有人在談嗎?有的。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傅尼(P.M. Forni),曾在該校開設禮貌課程,他研究文明和禮貌,也整理出禮貌的具體準則,寫成《生命就當這樣美好: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25堂社會應對課程》(Choosing Civility: The Twenty-Five Rules of Considerate Conduct)這本書,建議現代人可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省思言行,調校舉止。
25項準則包括了「發揮注意力」、了解「這世界不是只有你」、學習「傾聽」、「尊重別人的拒絕」、「降低音量,保持安靜」、「尊重別人的時間」、「尊重別人的空間」、「真誠道歉」、「避免毫無意義的抱怨」、「尊重環境、善待動物」等等。這些準則乍看是如此稀鬆平常、不證自明,但閱讀時反覆玩味,將可以發現它們是永不過時的。
作者主張「禮貌是一個具有神奇效果的工具,可以提升我們的生命品質」(第7頁)。由於「我們的人生有極大的一部分是由我們與他人之間的關係所決定的。人際關係對人生的影響極為深遠」(第18頁),「生命是否成功,最重要的評斷標準在於我們每天對待彼此的方式。」(第15頁)
透過禮貌,我們培養出「體貼」的特質,得以和善地與人互動,並且展現有效的溝通與表達能力。我們的良好舉止,將能夠替周遭的人減輕生活負擔,與周遭的人建立融洽和諧的關係,從而使我們更有機會創造有意義的人生。
作者認為,「體貼」是道德層次上的想像力,代表著能夠想像別人的感受,能夠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禮貌包括說「請」和「謝謝」,包括降低自己的音量以免打擾別人,包括認真傾聽以理解別人,包括尊重與我們不同的人,也包括心平氣和的表達異議。從本書中,試舉幾項對我來說特別有感觸的準則。
其一,「傾聽」。
相信每個人都希望可以被「傾聽」、被理解,可惜我們大多數人並沒有學習過傾聽,也很少願意認真而耐心地傾聽,難怪這世界上有傾聽能力的人往往占盡了人際關係的優勢。簡單地說,傾聽就是在那當下正確理解對方的想法和感受,並且不摻入我們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評斷。坐下來,如實地接收眼前這個人述說的想法和感受,說得容易,實行起來卻不簡單。我個人認為,願意傾聽,能夠傾聽,就是一種深刻的體貼,會讓當事人非常受用。
其二,「真誠道歉」。
作者認為「道歉是值得尊敬的行為」,懂得道歉是「體貼有禮的人所擁有的珍貴能力」。不過這裡頭有個陷阱:「越常道歉並不會讓我們變得越好。」(以上皆第180頁)也就是說,我們應該致力於越來越少犯錯和傷害別人,而不是放任自己粗心魯莽犯錯,等到傷害造成了才來道歉。
問題是,道歉時,我們為了保護自尊,往往會附帶開脫的藉口(「對不起,我剛剛對你大吼,因為我今天心情不好」「我對不起太太,我犯了全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作者指出,道歉真正的用意在於讓對方知道,「我們完全明白自己犯的錯誤,我們了解這些行為造成的後果」,我們完全承擔自己的行為後果,並且保證不再這樣做。附帶開脫藉口的道歉,顯得誠意不足。
我不知道別的國家是怎麼做,但台灣社會似乎已經建立一種慣例,公眾人物做錯了事就開個記者會,向社會大眾鞠躬道歉。並不是說開記者會道歉就一定不真誠,但是九十度鞠躬或跪地求饒只是當下那一刻的舉動,一個犯了錯的人能不能確實承擔自己的行為後果,對受傷害的人進行彌補,才是更重要的。
為什麼道歉很難?我覺得最需要思考這個問題的是日本的歷屆首相。為什麼代表日本對二戰的侵略和屠殺向受害的國家與人民道歉,會是如此做不到的一件事?然後還要在教科書上修改歷史?我只能猜想,在這件事上,日本重視保護自尊勝過承認錯誤。但是或許,沒有真誠的道歉,就不會有真正的原諒。
其三,「尊重別人的時間」。
這世界上比金錢更容易被浪費的東西就是「時間」了吧,尤其是「別人的時間」。守時準時的重要,再強調也不為過,不過以我個人幾十年的觀察,似乎就是有少數幾個朋友不太在意浪費別人的時間,不太把別人的等待當回事(或是僅以事後「道歉」了事)。對於慣性不守時的人,我發現多說無益,只好稍微疏遠這樣的人,以避免「被浪費」太多的時間。
說到這裡,回頭討論一下本文第二段提到的「手機禮儀」。如果兩人在咖啡館聚會,你發現對方不時拿起手機來查看,而感受到不被尊重,最好的因應方式或許是委婉不動氣的加以提醒,相信對方會立即停止的。
不過我也試過「不言傳的提醒」,還滿有效的。那就是,把我的手持行動裝置拿出來,點開APP開始滑,讓對方察覺到我也有手機!這樣做了之後,結果很奇妙,對方似乎能立刻感覺到「看別人滑手機」是件不太有趣的事。最後,對方主動提議要回家了。
現代人生活繁忙,舟車勞頓地相約碰面,不就是希望在短短的兩、三個小時之間,全心參與對方的生命,分享那些難以透過網路和電話分享的心情?就算手機已經是我們的「器官」,也不代表我們必須時時拿注意力餵養它。至少我是這樣認為!(順道一提,我也需要反省,不久前與家人聚餐,當時我因為專注在某個Line群組的聊天內容而把注意力分散在手機上。雖然家人都沒說什麼,但自己事後一直覺得很不妥。)
在這個效率比周到更被認同、直率比端莊更受吹捧的時代,禮貌的話題不再是顯學,但體貼圓融的人卻永遠受歡迎。既然我們都喜歡與體貼有禮的人相處,或許也可以用點心思提升自己的「體貼指數」,減少在生活細節中不經意表現出的粗心輕忽和魯莽,讓自己的人際關係提升到令人享受的品質,而《生命就當這樣美好》這本書,或許正可以當成修身修心的線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