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2/2012

如果新書如新歡……

是否有不少人常感疑惑,不確定自己的興趣在哪裡,以致也不確定自己現在所主修的科系或所從事的工作,到底是不是自己的「天命」?

最近在某本書中讀到一種說法:對自己興趣何在有所懷疑的人,不妨回顧過去的人生,你每個月或每年花最多錢在什麼地方(當然是除了生活必要的食衣住行之外)?找出這個答案,裡面很可能就藏著你苦苦尋索的天命。

那本書的作者,在檢視之後發現自己花最多錢買的東西是「書」。後來他所選擇的職業和事業,也就圍繞著書而發展。例如他當過雜誌編輯、採訪記者,也在網路書店擔任編輯與採購,後來更成為商業書的專家,不但發行相關主題的電子報,也開始為作家量身打造品牌以及企劃新書。

這樣說起來,書籍似乎也是我最常購買的品項。平常外出吃飯、買衣服或各種用品時,一定會看價格,貴的東西都要考慮一番才下手,甚至以不買為基本原則。但是買書時就幾乎不會看價格(或許也是因為書的價格都有一定的區間),也不太計算折扣。或許因為家庭環境單純,沒機會養成別的興趣或嗜好,所以唯一堪稱喜歡做的事情就是買書和看書吧。

學生時代,每個人都會看一點書,對多數人來說,如果進入社會之後還會想讀某一本書,基本上都是期待該本書能帶給他們某種價值,例如傳達知識、滿足好奇心、激勵鼓舞,或是一種慰藉。

書籍能帶給人的情感慰藉,可能超乎我們的想像。閱讀看起來是一種孤獨的活動,但是藉由閱讀,我們往往得以和作者進行深層親密的接觸,不但接觸作者的思想,也接觸作者的感受。藉由作者的文字(或圖畫),我們往往也跟這個世界有了某種連結。舉個例,讀丹布朗的《達文西密碼》、讀張愛玲的《半生緣》、讀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我們不但受邀進入作家的創作世界,也經歷了一場獨特時空下的生命旅程。

每個作家都希望自己能創造出這種獨特的閱讀時空,而出版書的人(=出版商)也希望能跟讀者搏感情,催生一本本觸動人心的作品。

澳洲的Hachette出版社製作了一部短片:With new books come new feelings(新書帶來新感受),特別用他們出版的書堆疊排字,表達每一本書都想觸動人心的創作意圖。



Imagine、rock、survive、fight、dark、heal、grow、cry、crave、hide、cuddle、fun……閱讀能帶來的感受(享受)這麼多,每一本書都如同一位新歡,莫怪眾多書蟲沉迷其中了。

(話說回來,能把一本本書像這樣搬來搬去,還樂此不疲,真的是要書蟲等級的人士才做得到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