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2015

與其「比別人好」,不如「對別人好」:讀《接受不完美的勇氣》

不知是否有人注意到,在書市中有一類很暢銷的書籍叫做「勵志書」,英文稱為self-help books——我不確定這個名稱是怎麼來的,或許「藉由閱讀一本書來開解個人的心理困擾」,就是self help。

可能也沒什麼人注意到,這世界上有些人是排斥「勵志書」的。記得初次聽到某個朋友宣稱他「不看勵志書」,我還滿驚訝的。是我的話,我可能會說「不看量子物理的書」、「不看恐怖片」,但從沒想過,勵志書是有必要被特意反對的一類書籍。經過那位朋友的「提醒」,後來我觀察到,自己可以說是很常看勵志書的那種人——不知這是好是壞,總之是事實。

在我看來,勵志書能幫助閱讀者審視內心,讓人警惕於那些使生命能量向下的信念和感受,並重新聚焦在那些使生命能量向上的思維和態度——你沒看錯,「重新」的意思指的就是,勵志書不能只讀一本。隨著日常生活心情的起伏、際遇的轉折變化,人需要激勵的時機實在有夠多,而勵志書就如同宅配的人生導師,在需要的時候,總有一本能為我們提供問題的解方。


一本後台很強的勵志書

接受不完美的勇氣:阿德勒100句人生革命》是我在2015年2月台北國際書展會場看到的。有如Tiffany藍的書腰帶看起來很順眼,翻開之後,赫然發現內頁居然用黃色線條劃出了重點(這會不會太貼心啦,留點工作給讀者做好嗎?)。買下這本書,主要的原因是,我想了解一下,日本作者小倉廣先生是如何把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的學說,消化成100句人生革命的勵志格言。



話說阿德勒,心理學圈外的讀者可能會感到陌生。他的名字常與佛洛伊德連在一起(其實兩人有理念上的衝突),而佛洛伊德的名字又常與榮格連在一起(兩人都是學說深奧的大師)。換句話說,如果把當時歐陸心理學家的名字綁在一串粽子上,最醒目的可能就是這三人。雖然阿德勒的名氣始終不如另外兩位,但他的學說卻默默地發揮著影響力,直到現在。閱讀本書,有些人可能會產生一種印象,覺得裡頭很多觀念似乎都「聽過了」——八十年前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 psychology)觀念,被許許多多的學者、專家、作家、顧問、講師有意無意地傳承了下來。


一切都是「自卑感」惹的禍?

多年前我讀過阿德勒的幾本著作(志文出版社的新潮文庫),印象最深刻的是《自卑與超越》這個書名,而「自卑感」正是阿德勒學說的一個核心概念。

阿德勒指出,每個人都活在「自卑感」之中。從幾乎無行動能力、事事都需依賴照顧者的小嬰兒開始成長,人注定在生命初期開始感受何謂「不如」(inferiority,又有次等、卑下之意)——相對於周遭父母兄姊的強大,自己總顯得渺小、羸弱、無能——而具體的自卑感可能來自身高不如人、智力不如人、體能不如人,或者是身體的特殊缺陷,例如長短腳、膚色深。

不得不說,造物主對人類心理構造的設計,真是用心獨具。首先,祂賦予人「比較」的本能,人年紀小小就有能力偵知自己和旁人的差別,並可以因此感到「自卑」。再者,人具備敏銳的「選擇性注意力」,是那種「與其關注自己的優點,更在意自己缺點」的靈長類,傾向於把自己的缺點和弱點放大。這樣一來,不可避免地,人受到自卑感的折磨,感到不安,甚至痛苦,就會想要「克服」。


逃避,還是超越?

如何克服自卑感?舉例來說,從小體弱多病的孩子,可能在體能上有自卑感,強烈感覺這方面不如人。他的克服方式,有可能是逃避體能上的挑戰(身體一不舒服就請假不上學),但也有可能積極投入活動,鍛鍊體魄,漸漸降低體能上的弱勢。換成是你,會怎麼做?

阿德勒主張,人對什麼感到自卑,以及選擇如何因應,溯及源頭都是自己在決定。換句話說,人有充分的自由,可以「決定」人生要怎麼活。只不過,實際上,人常常不願意行使這項自由,反而常常把人生的困難和痛苦歸因於外力或外人,採取消極的態度和作為。體能不好,我們常覺得是遺傳體質有問題、營養有問題,甚至是「命不好」,然後選擇在家休養、看病吃藥打針、求神問卜,即便可以勉力為之的活動,也選擇不參加。久而久之,體能不好成了此人的人生主題曲。

與其挑戰弱點、克服缺陷,我們會發現「找藉口」是更輕鬆便利的。把不足放大,把困難放大,把創傷放大,然後向大家宣布,就是這些不足、困難和創傷牽絆了我們,使我們無法成功和幸福。然而我們不願意承認的是,其實是我們任由自己被現狀束縛、被過去束縛,選擇逃避和否認,選擇怪罪外力和命運。

英文學不好,是因為英文老師很兇、講課聽不懂。
體能不好,是因為沒有「運動細胞」、不喜歡流汗。
考不上學校,是因為家境不好,或讀書環境不好。
人際關係不好,是因為「大家都討厭我」。

阿德勒的這句話耐人尋味:「人們利用一切東西,逃避人生的失敗。」逃避失敗的同時,不表示人在尋求成功。這背後隱藏的計謀是,只要能找到自己以外的人事物來承擔失敗的責任,自己就不算失敗了。


如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如果說,「飢餓感」的存在是為了促使人類產生覓食的行為,以確保個人的生存,那麼「自卑感」的存在或許是為了促使人類察覺身邊比自己強的人,然後產生超越和競爭的動力,以確保個人的生存和幸福。往好處想,感受到自己的不足、不完美、不夠好,有利於激發個人的奮鬥意志。

不過,阿德勒建議,想要克服自卑感,就不要對自己的「不夠好」做出過度的反應(例如逃避、否認,或是追求激進的成功),而是要認同、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此外,想要克服「與他人比較」所帶來的不安和痛苦,阿德勒認為最好的方式,是把焦點放在他人身上、人群身上,也就是去關心別人,對他人作出貢獻。說也奇妙,多做些服務人群的事,反而能讓人感受到自我的價值,產生克服困難的勇氣,而且也不再對別人的評價耿耿於懷。

《接受不完美的勇氣》這本書雖然不如大師自己的著作那樣原汁原味,但的確能使普羅大眾更容易親近他的學說,並從中受益。或許可以說,簡單的話語更直指人心,也更能創造改變。這本書可以當成急救書,在心情灰暗的時候拿出來翻閱,讀一讀精選的摘句,必有信心泉湧的功效!

#人生沒那麼困難,是你讓人生變得複雜了,其實,人生非常單純。
#遺傳和心理創傷都不能支配你,無論過去如何,只有「現在的你」能創造未來。
#有許多以自卑感為藉口,逃避人生的膽小鬼。也有不少以自卑感作為發條而成就豐功偉業的人。
#逞強是自卑感的另一種表現。不要努力「看起來很強」,而是努力「變得很強」。
#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其實就連隱士也很在意他人的眼光。
#人生有三大課題,第一,「工作的任務」。第二,「交友的任務」。第三,「愛的任務」。而且這些任務越拖延,越難解決。
#人只有在覺得「自己有價值」時,才會感受到「貢獻感」,才能夠擁有勇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