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2015

如何善用「忘卻」,讓弱勢變優勢?:讀《忘卻力》

是否有人跟我一樣,學生時代經常聽到師長這樣教誨:趁著年輕頭腦靈活清明的時候要多讀書、多學習。記得每次聽到這樣的話,我都有點不以為然——為什麼就要我們年輕人多讀書?這是不是成年人給自己的不讀書找藉口?

直至近幾年,我開始體會到那些教誨指的是什麼。

幾年前,我去國外參加了一個為期一個月的語言進修班,每星期五天,早上上課,下午跟同學一起在教室裡寫作業。小班制八人,除了我之外,其他七個同學都比我年輕一截——年紀最小的只有十九歲,最大的也不過三十出頭。在課程進行中,我人生頭一回感覺到何謂「力不從心」——學生時代毫不費力就能使喚的記憶力、思考力、反應力,在這個與年輕人同堂共學的幾星期內,讓我看見了它們的窘迫。雖然,基於個人的好勝心與民族的自尊心,當時自己仍奮力一搏,力求跟上,但我終於不得不承認,「思路敏捷」這種事不完全屬於天賦,其實有很大一部分跟「年輕」有關。

是的,成年之後,或早或遲,你我會開始感受到,能專注於閱讀一本書的餘裕愈來愈少了。此時可能會認為只是「時間不夠」的問題。但是中年之後,會進一步體認到,要學會一項新的(與認知能力有關的)事物,變得吃力了起來。

不過,本文並無意把結論引導至對老化衰退的感嘆,因為即便記憶力、思考力和反應力呈現下滑趨勢,我認為我們仍然可以運用一些「策略」,延緩這個趨勢對我們的影響。最近我讀到日本學者外山滋比古所著的簡體版《忘卻力——先忘後記的思考整理術》,從中找到了一些「活化腦力」的線索。(原文書名為《忘却の整理学》,繁體版有一本《先忘後記人生整理術》,但我不確定是同一本)


外山滋比古教授1923年生,現已九十多歲,是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學的名譽教授,長年浸淫於英國文學和語言學研究的他,對於學習和思考的方法,有過深入的探討。在本書中他提到,世人以記憶為尚,總認為記憶力強的人就是厲害、記得愈多愈厲害,也普遍認為「忘卻」是不好的事。然而他卻認為一味拚命記憶知識會產生反效果,主張必須有技巧地「忘卻」,就好比呼吸必須透過相反的「呼」和「吸」兩個動作才能達成。


何謂忘卻?

首先要說,忘卻有一個很特殊的屬性,就是它無法透過意識的力量來進行——我們可以用力背誦和記憶,卻做不到用力忘卻(或許這就是為什麼,失戀的人會那麼痛苦)。這意味著,忘卻在很大程度上無法為我們所「操控」,不可能預測和規劃。它有一種隨機性和神祕性,要等待科學研究來解謎。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忘卻的壞處,例如背誦的課文在考試時就是想不起來,忘記人名、忘記電話號碼、忘記英文單字。在這些情況下,我想沒有人會認為忘卻是件好事。忘卻總在暗處悄悄施力,改變了記憶的內容,導致某些記憶被遺忘,某些記憶被扭曲,某些記憶被重組,等等。這一點,只要找兒時玩伴一起聊聊童年往事,互相對質,就可以看到每個人的記憶是可以怎樣「變化」。

另一方面,記憶內容消失、扭曲,甚至重組,這其中隱含著忘卻的好處。試想,現代人每天接收到的「訊息」何其多,如果所有過目且稍微用心記下的訊息(包括文字、影像、聲音等)都成為堅固不催的記憶,那會累積成多麼大的腦容量負荷和浪費?忘卻的作用就在於,把多數的訊息過濾掉、捨棄掉,並允許訊息之間重組、融合,衍生出我們許多人夢寐以求的「靈感」和「創意」。


如何忘卻?

現代人普遍訊息過量、知識過剩,透過忘卻作用的過篩,可以把知識中有用、有意義的部分留下,轉化為思考的材料,產生想法和見解。至於如何讓忘卻發揮最佳作用呢?外山滋比古教授認為休息和睡眠是很重要的,他提到古人說的「三上」——馬上(車上)、枕上(睡眠)和廁上。

不管是否在車上、床上、馬桶上,我個人的理解是,要有適度的「放空」——在學習、記憶等有意識吸取知識或背誦知識的「輸入」(input)行為之間,適時的「放空」讓忘卻得以發揮作用。

人的認知過程其實是很奧妙的。是否注意過,在我們不特別想事情、放空、休息、白日夢或睡眠的時候,其實腦子並沒有完全停下來,總會有一些意念在流轉著,而這些意念往往看似偶然、無厘頭,甚至荒謬(尤其在夢中)。

或許還沒有人能解釋這種意識流轉到底有什麼作用,但我們可以從中看出,人的記憶存取方式就是跟電腦不一樣。把白居易的長恨歌全文存在電腦硬碟,過兩星期再打開來看,是一字不差的長恨歌,但是一個人把長恨歌全文背誦起來,過兩星期再複誦,可不見得一字不差。人的記憶力遠不及電腦,不過,這個無法把長恨歌逐字背對的人,或許有能力編出一齣長恨歌的小短劇,而這卻是我們無法期望電腦做到的。


初老之人,如何向忘卻借力

其實《忘卻力——先忘後記的思考整理術》這本書並非針對成年人而寫,因此以下的內容主要出自我個人的歸納和總結。

成年之後,我們已不再需要為了考試而讀書、背誦,也擁有了許多記憶的輔助裝置(如電腦、手機或秘書)來避免忘卻的拖累。但是,工作上和生活上還是有許多思考的挑戰,我們也希望能保持生發創意和靈感的能力,能夠把誰都搜索得到的知識,透過我們自己獨特的思考過程,化為有意義的見解。當我們的記憶力開始落後於頭腦清明的年輕人,便可以(=不得不)讓忘卻來幫助我們發揮成年人的「獨特優勢」,包括:

從小累積至今的獨一無二的生活經驗
多年累積至今的專業知識
多年累積至今的情感經驗
巧妙規劃之後,適合自己的學習節奏
摘取靈感和創意的火花,化為思考材料的好習慣
將思考的結論輸出,創造看得見的成果(文字、圖畫、影像)

前三項,都是經過了忘卻作用之後,所留下的人生精華。至於後三項,則是從現在起,可以更積極發揮忘卻作用的方法。僅供參考。

寫到這裡,我突然有個感覺:所謂的智慧,或許也就是這麼一回事吧!將自己看過的山水、走過的橋、遇過的人、讀過的書,透過有意識和無意識的歸納、重組、連結、篩選,並隔著數十年的距離加以審視,那必定會是很有意思的見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