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20

人類史,一首不公平的歌:讀《槍砲、病菌與鋼鐵》修訂版

距離《槍砲、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Guns, Germs and Steel)一書英文初版的1998年,已經有二十多年的時間,書中的觀念會不會已經過時了?相較於書中所探討的以十萬、百萬年為單位的人類歷史,十年、二十年還真不是太起眼。本文的討論和摘錄,是基於2014年上海譯文出版社的修訂版(根據2005年英文修訂版翻譯),譯者為謝延光先生。

槍砲、病菌、鋼鐵,這三樣恰好都是我個人不太感興趣的事物,我想這是很大的原因當年沒有把如此暢銷並受到熱烈討論的書籍拾起來閱讀。另一個原因也在於它挺厚重,估計字數超過30萬,沒有相當的決志或熱情,還真是啃不完。不過,奮力閱讀完畢之後,覺得此書深具啟發性,也因此升起莫大的感慨:整個人類發展的進程,似乎在「馬太效應」的深刻影響之下--強者恆強,弱者復弱原文副書名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暗示著不同的社會和族群,在人類歷史的洪流沖刷之下,命運大不相同;有些得到了豐厚滋養,強勢壯大,有些則受到無情的侵蝕剝削,奄奄一息。而且,這樣的趨勢暫時還沒有逆轉的可能。



作者賈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是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的生理學教授,他早年研究演化生物學和生物地理學,曾前往新幾內亞等原始部落進行數十年的長期考察。本書試圖回答一個核心問題:為什麼人類歷史發展至今,是由歐亞大陸的民族向外擴張和征服,而不是歐亞大陸被非洲或美洲的民族所征服?當今世界,仍然是由「生活在歐洲和東亞的民族,以及移居到北美的民族,控制著世界的財富和權力」(第003頁),各社會的發展和財富分配的不均衡,是怎麼形成的?

過去,有一種普遍的觀點認為歐亞大陸的人種比較聰明和優秀,甚至有人認為人類歷史的發展軌跡是造物主的旨意。然而不同種族之間,真有優劣之分嗎?作者試圖藉由人類學考古證據,以及科學性的推理論證,找出更具說服力的解釋來解答這些疑惑。


征服的條件

書名裡的三樣事物「槍砲」、「病菌」、「鋼鐵」,即代表著人類史上進行征服最有力的三項憑藉。槍砲即武器彈藥,也就是更精良、殺傷力更猛烈的暴力征服工具。病菌指的是對流行傳染病的抵抗能力,以及將病菌傳播給無抵抗能力的社會所導致的無形的征服。鋼鐵則泛指從鐵器開始的工業化生產能力,包括糧食生產設備、陸上及水上的交通工具等等。不難想像,擁有以上這些事物的社會,比起不具備這些事物的社會,在彼此競爭時,優勢的差異會有多大。書中直言,「不同民族之間相互作用的歷史,就是通過征服、流行病和滅絕種族的大屠殺來形成現代世界的。」(第005頁)

然而,在漫長的人類史中,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某些社會率先發展出上列的優勢,而得以在向外擴張的過程中,壓制、征服甚至消滅了不具備這些優勢的社會?戴蒙德教授細膩入微地梳理了人類學和演化生物學的發現,像推理探案般,剖析歷史的進程。以下摘取要點,簡單敘述。


向世界的盡頭走去

欲知未來,先了解過去。根據考古學研究,大約700萬年前,人類的祖先起源於非洲。400萬年前,開始有能直立的人類出現。250萬年前,人類已在使用最簡單粗糙的石器。100萬年前,人類已走出非洲,出現在東南亞。50萬年前,人類出現在歐洲。此時,澳洲和美洲都還沒有人類的蹤跡。

作者認為,現代人類的歷史是在大約5萬年前開始的,他稱為「大躍進時期」。考古發現該時期有大量的石器、首飾等人工製品出現在東非、近東、東南歐、西南歐,顯示當時的人類像是開了turbo般,於幾萬年間加速發展起來,在生物學上和行為上都更趨近現代人(第007頁)。自此以後,地球似乎已經無法阻止人類的腳步。

大約4萬年前,人類開始出現在澳洲和新幾內亞,這意味著此時的人類已能製造水運工具,跨越海洋的阻隔而遷徙。

大約13,000年前,地球最近的一次冰河期結束,原本嚴寒不宜人居的北方,氣候開始變暖。人類來到寒冷的西伯利亞,越過白令海峽,到達美洲大陸。最遲至公元前12,000年,美洲阿拉斯加一帶出現人類的蹤跡,到了公元前10,000年左右,人類已擴散至南美洲南端。


弱肉強食的人設?

若從700萬年前起算,人類等於歷經了七百萬年才完成了(大致)全球的擴張。起初步調緩慢,在非洲晃悠了六百萬年,在歐洲和亞洲又醞釀了數十萬年,然後才在四萬年間(從5萬年前至1萬年前),像是想起了什麼似的忽然振作了起來,加速向澳洲、美洲的擴張。

有關這段從10萬年前到5萬年前人類能力的大躍進,作者認為原因是人類的語言能力得到了完善,而語言的產生促進了人類族群的創造力。至於語言能力為何在這段時期有重大發展?可能是因為喉部功能的完善,也可能是腦部組織發生了某種質的關鍵變化。

語言具有如此關鍵的影響,令人好奇,是否還有其他因素能夠或已經導致人類能力的猛增式躍進?再者,是否有些能力的躍進是非普遍性的,也就是只先發生在具備某些條件的社會或族群中?

值得一提的是,在人類進入澳洲和新幾內亞之後,大約3萬年前,該大陸上的所有大型哺乳動物跟著滅絕了。在人類進入美洲後也伴隨著類似的後果,大約在公元前11,000年,美洲的大型哺乳動物也全數滅絕。雖然學界不盡然同意這些哺乳動物是被人類所獵殺而滅絕,不過作者認為可能性相當大,而且這樣的後果對於往後的發展有負面的影響。在澳洲和美洲的住民,失去了可供馴化的野生哺乳動物來源,導致其族群無法建立強大的農業生產,以確保充裕的糧食供應。

有一種感覺:遷徙到澳洲和美洲的人類,好像跟留在非洲和歐亞大陸的人類有基本的不同。在非洲和歐亞大陸也會有狩獵行為,但是數百萬年以來也不至於把所有的大型哺乳動物都消滅掉。書中分析,可能是因為澳洲和美洲大陸的野生動物從沒見過人類,不知恐懼,而偏偏這時期的人類在狩獵技巧上又已經比他們的祖先提升了一大截,兩個原因相加起來,導致這兩塊新大陸上的野生哺乳動物慘遭浩劫。


繼續加速一萬年

從人類抵達南美洲的一萬年前起,將時間快轉至十六世紀,也就是西元1500年前後,對中學歷史還有印象的人會記得這就是歐洲「大航海時代」的開端。其中最具標誌性的歷史事件,是哥倫布於1492年「發現」美洲新大陸。這是人類社會透過長距離「海路」所進行的另一次全球擴張的開始。自此之後的數百年,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等西歐國家,前往各地進行征服、掠奪和殖民,憑著強大而無可匹敵的槍砲武器,如入無人之境。從那時候到新近所發生的事,大家應該都有印象。

歐洲國家不是一夜之間變強的,但是為什麼,明明一萬年前地球上的所有人(無論族群大小或居住在哪裡)都是茹毛飲血的獵人,必須每天採集植物果實、捕捉野獸,求取生存和溫飽,怎麼經過短短的一萬年後(與七百萬年相比),有些族群能夠製造出槍砲、船隻,以及效率高的生產工具,凌駕另外那些還處在狩獵或農業生活型態的社會?

一萬多年的時間,可以發生很多事。

1
由於各大洲地理與氣候環境的差異,有些地區先天存在著較多的野生植物和動物,並且有充足的水源,比其他地區更適合人類定居、繁衍並壯大族群,並有機會從狩獵部落過渡到農業社會,也使人類「古文明」得以生發。例如,新月沃地,也就是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一帶,在西元前8,500年率先開始了農業活動,當地社會逐漸建立系統性的糧食生產。

2
農業社會能否持續壯大,端視糧食生產的「報酬率」能否大幅提高。糧食生產率的秘訣在於野生植物和野生動物的「馴化」,白話一點說就是,能不能找到足夠多的植物和動物,並且進行「量產」,以供給人類食衣住行的各種需求。人類必須在野生植物中,篩選出容易種植、生長快、碳水化合物含量高、單位產出量也高的種類。研究分析發現,適合馴化的野生植物,在地中海氣候帶,包括西亞、歐洲和北非,種類遠多於其他地區。

3
無獨有偶的是,在西亞和歐洲地區,適合馴化的野生動物種類也是最多的。具體而言,古代只有14種野生大型食草類哺乳動物得到馴化(其中最主要的是綿羊、山羊、牛、豬、馬),而其中有13種的野生祖先是「只出現」在歐亞大陸的。(讀到這一段,我深有感慨:歐亞大陸的「家底」如此深厚,世界怎麼有機會公平發展呢?)

4
糧食的生產報酬率越高,能養活的人口越多,族群就越能壯大,這意味著能夠進行有效率的「分工」--不再需要所有人都下地參與農事了,可以有一部分人去製造工具、整建房屋,有一部分人從事管理,甚至去從事發明、創造、研究等看起來沒什麼生產力的活動。

5
歷史向前推進著,歐亞大陸上的人類族群率先建立農業生產的社會,逐步開始了鐵器等生產工具的製造和改良,然後又有了文字、印刷術、火藥......沒有意外了,人類文明的主要進展幾乎都發生在歐亞大陸上。

天地不仁,人類的發展本來就談不上均衡或公平,在一萬年的時間內,有些地區發展出使用金屬工具和文字符號的社會,有些地區只是發展成沒有文字的農業社會,而還有一些地區仍然停留在使用石器狩獵採集的階段。差距就這樣拉開了。等到歐洲人能夠駕駛船舶展開長途的航行,擺脫陸地環境的阻隔,優勢族群就此開啟新一輪的擴張和侵略。

印加帝國和瑪雅文明曾經稱霸南美洲數個世紀,但是在1532年一小批西班牙人到來時,卻迅速地擒獲了帝國皇帝,擊潰了帝國軍隊。簡單地說,憑的就是槍砲、病菌和鋼鐵。

中國也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有著傲人的四大發明,歷史悠長,然而到了滿清統治的後期,卻屢屢不敵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成了那一輪文明競爭的弱者。


馬太效應停不下來?

時至今日,世界仍是由這些歐洲國家加上美國所主導。

站在歐洲人的角度看,那是一段意氣風發的時代;站在被征服和被侵略者的角度看,那是一段充滿血淚、殘酷屈辱的不堪歷史。

總結一下作者的主要結論:「不同社會之所以在不同大陸得到不同發展,原因在於大陸環境的差異,而非人類的生物差異。只有在能夠積累糧食盈餘的稠密定居人群中,也就是依賴公元前8,500年左右出現的農業崛起作為糧食來源的人群中,才有可能誕生先進技術、中央集權的政治組織和其他複雜社會特徵。然而,對於農業崛起至關重要的可馴化野生動植物物種只集中在全球9個狹窄的區域,這些地區也因而成為最早的農業故鄉。這些地方的原住民由此獲得了發展槍砲、病菌與鋼鐵的先機。這些原住民的語言和基因,隨同他們的牲口作物技術和書寫體系,成了古代和現代世界的主宰。」(第479頁)

最初,比的是糧食生產:你能不能養活更多的人,使族群快速繁衍?
接著,比的是技術發展:你發明的工具能不能提高生產力,使族群更進一步壯大?
然後,比的是武力:你能不能防禦外部攻擊,有沒有能力以武力擴張,更進一步使族群壯大?

歐亞大陸很幸運地具備了糧食生產的最佳條件,超越了原生的非洲。至於在澳洲和美洲,不但人類社會進駐得晚,糧食生產的條件也相對不足。社會發展的優勢疊加性,使歐亞大陸於糧食生產這一步領先之後,在文明的進程上一路超前。有時是東亞(中國)地區發展得好一點,有時是西亞(中東)地區超前一點,到後來則是由歐洲地區獨占鰲頭。見諸歷史,啟蒙運動的科學思潮、大航海時代的征服、工業革命的技術發展,讓人覺得怎麼好處都給歐洲人占盡了,而許多歐洲人也真的很自然地認為自己是上帝選來統治這個世界的。

我會猜想,世界上不同地區的讀者讀這本書,會有很不一樣的「感受」。身處優勢地區(歐洲)的讀者,或許會覺得「是啊,我們就是這樣得天獨厚」。身處劣勢地區(例如新幾內亞)的讀者,或許會覺得「我們也一樣聰明優秀,為什麼卻是被西方國家宰制」(可參考本書前言中,作者的新幾內亞朋友對他發出的疑問)。至於身處東亞(例如中國)的讀者,則會覺得「我們明明有機會領先,我們明明曾經領先,還有過四大發明,為什麼到後來卻是落後者?」關於最後一個問題,作者在修訂版的附錄中,做了簡要的答覆(第483-485頁)。


沒人喜歡輸的感覺

機率是嚴謹的數學,但它有個特別之處,就是它無法用來預測單一事件的結果。例如,一顆公正的骰子擲一次,擲出任一點數的機率是各六分之一,而我們並不能預測「這一次」會擲出幾點。

假設有甲乙丙丁四個人玩骰子遊戲。每擲一次骰子,會有一個人贏,贏家可以向其他玩家收10元。
規則:
莊家擲出1點或2點,甲贏一次。
莊家擲出3點或4點,乙贏一次。
莊家擲出5點,丙贏一次。
莊家擲出6點,丁贏一次。

很容易看出來,甲和乙贏的機率比丙和丁贏的機率高。甲和乙各有三分之一的機率贏,丙和丁則只各有六分之一的機率贏。如果這個遊戲玩了10次、20次、50次,甚至100次,誰贏的錢更多呢?我們還是無法預測誰會贏,但是依機率合理推測,最有可能是甲或乙贏。

甲和乙有同樣的獲勝機率,但玩100次之後,如果贏最多的是乙(結果),那麼很有可能乙會覺得自己的運氣比甲好,而甲會有點不服氣,畢竟本來也有機會是最後贏家為什麼卻輸了。當然,這是在所有玩家都知道自己的贏面有多大時,才會有的想法。那麼如果,玩家事先並不清楚自己的獲勝機率呢?

如果事先不清楚自己的獲勝機率,就沒機會「算牌」,進行理性的預估,於是就沒那麼篤定,所能做的就是設法增加好運吧(求神拜佛、戴幸運符等等)。然後100次遊戲結束,假設又是乙贏最多,此時很有可能乙不但認為自己幸運,還會認定自己是被上天眷顧的--意思就是,上天一開始就打算讓乙贏--但這個顯然是不理性(沒有根據)的想法,是從一個既定的結果往前進行主觀歸因的心理行為。

這種現象十分常見。每一年出生的小孩當中,必定有一部分是天資聰穎,也有一部分是比較駑鈍。那些天資聰穎小孩的家長,想必有不少會認為是自己祖上有德,甚至也有相信自己小孩是文曲星下凡投胎的。然而,這些都是從既定的結果往前進行主觀歸因的心理表現。其實並沒有一個上天一開始就決定你的小孩是天才。自然的規則是,有些小孩聰明一點,有些小孩駑鈍一點,而剛好你的小孩是比較聰明的那一個。

繞了很久回到主題,機率的作用就是這樣,氣候環境的優劣是一次擲骰子,地理環境的優劣是另一次擲骰子,野生動植物馴化的條件、創造力的萌發......種種因素疊加起來,歐洲社會取得領先,而且大幅超前,這就是結果。每一次的「比賽」有優劣勢之分,但是大自然或造物主不是衝著你或我而來,不知道也不必知道你我是甲乙丙丁哪一個。結果就是這樣。

說這一堆其實是為了幫助自己擺脫落後於人的悲情。因為,悲情或怨憤是無益的情感,無法改變現狀也妨礙我們理解事實。我認為本書值得推薦閱讀的其中一個理由就是,作者為了回答「為什麼有人領先,有人落後」這個問題,用滿滿的考古證據和邏輯推演,認真地分析原因。或許他提供的原因不是百分百充分,卻有難以撼動的堅實基礎,讓後人可以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延伸和探討--這其實就是西方科學與理性思維的威力展現,也是值得我們敬畏和學習之處!

本書出版之後,令作者意外的是,獲得了商界和經濟學界的迴響,例如比爾蓋茲就積極提出評價。商界人士從本書中得到啟示,開始探討,「如何以最佳方式組織人類團體、社會團體和商業團體,使得生產力、創造力、創新力和財富達到最大化?」(第485頁)這種從領先中找到成功因素,再加以歸納及進行系統化應用的模式,或許就是隱形的turbo渦輪加速器,助力西方先進國家持續保持領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