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2020

Facebook是不是我們人生的依靠?

雖然學校沒有教過,但我認為人成年之後,遲早必須能夠對自己回答以下三個問題:

1. 做什麼事情能夠使你發自內心感到快樂?
2. 心情低落、憂傷苦惱時,做什麼事情能夠使你獲得療癒?
3. 如果獨自一個人(例如去旅行),你是否能夠怡然自得?

要是有人能夠得出令他(她)自己感到滿意的答案,我想這個人的生活品質應該就還不錯。咦,我突然想到,或許有人會覺得「FACEBOOK」是個不錯的答案?

每天花半小時、一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滑手機、刷臉書,我想大家都跟我一樣,可以從中獲得不少的樂子。有時心情不好,瀏覽一下臉書朋友的近況,還可以幫助轉移注意力,達到消解負面情緒的作用。至於一個人獨處時,如果頗有餘暇,漫遊FB更是個殺時間的絕佳工具。

不過,引人入迷的事物總有它的副作用。不知是否有人跟我一樣覺得,Facebook所截取到的生活動態,多是比較偏向光明的那一面?雖說悲歡離合的人生經驗本來就沒有固定的比例,但我的印象是,臉書上的歡與合遠多於悲與離。

舉例來說,由於臉書奇妙的訊息推送規則,我們很容易就會「被告知」陌生人(=朋友的朋友)的結婚喜訊,但相比之下,我們卻極少透過臉書,聽聞朋友圈內外有伴侶感情失和或夫妻仳離的消息。難道說,玩臉書的人感情都比較順利?(其實不能完全排除這個可能性,說不定劈腿成習的男女自知在FB世界很難不被抓包,所以老早躲得遠遠的。)還是說,圈外朋友的好消息,比圈內朋友的壞消息更重要、更值得系統的推送?

是否,有一種人際關係的潛規則在臉書上同樣適用,那就是人們在社交場合中習於報喜不報憂。對於可能招致臉書朋友(其中有親有疏)驚訝、嫌惡、害怕、擔心、投以異樣眼光,以致使我們自己感到窘迫、羞辱、卑屈、自憐、難以自處的訊息,我們根本連想都不會想在這個平台上透露一個字。反過來說,我們自己也沒有那個心理準備,去面對和回應臉書朋友發布這一類的訊息。

或許就是因為我們集體在臉書上加重了光明的色彩,使得黑暗的沉重顏色顯得如此不恰當而自動向邊緣撤退——我們理所當然地觀看著夫妻的恩愛而非矛盾、孩童的甜美而非哭鬧、上班族休假的精采而非工作的乏味、家族團聚的溫馨而非親人關係的衝突、華服美食的消費而非財務收支的窘迫——臉書的世界,好比一場持續進行中的化裝舞會,人們可以隨時戴上自選面具,換裝進場,在場中與熟悉或陌生的人們談笑風生,擦肩而過,也可以隨時離場,還原回現實。而無法在化裝舞會中展現的那一面,就留給自己吧!在這個虛擬中帶著真實的網路社群空間,我們無法欺詐,卻可以偽裝;我們可以表達日常所想所感,但也沒辦法完全真心。

走文至此,大概有人會認為筆者是在批判臉書。其實我沒資格批判。至少,寫作本文的過程中,我就已經好幾次分心打開臉書來瀏覽。

如果臉書真的就是一個虛擬中帶著真實的社交場合,有著一段又一段隱惡揚善、報喜不報憂的生活切面,那它真的足以作為這三個問題的答案嗎?我想,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答案。

臉書的存在,幫助我們維繫了許多在實體世界不容易或不可能維繫的人際關係,也使我們得以用一種有效率的方式完成情感上的相濡以沫。在這種情況下,捨棄它是不太理智的。如果它能夠成為本文開頭三個問題的補充而非唯一的答案,或許它的存在就不只是單純的娛樂休閒價值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