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6/2020

假如閱讀再次成為一種特權

從拿起一本書,翻開書頁,逐字逐句往下讀,直至讀完五萬字、十萬字,甚至百萬字的內容,仔細想想這其實是件了不起的事,尤其是在當今網際網路發達、人們的注意力每小時都要「臨幸」手機好幾次的情況下,任何人若還能把心思專注在書籍的閱讀(無論是紙本書或電子書),都是令人敬佩的。

就在不多遠的一百、兩百年前,識字並不是多數人的能力和權利。廣大的民眾,是沒有機會學習識字,也不可能有能力閱讀的。在那樣的年代,能識字、閱讀的人,就形同有了接觸學問和知識的特權,有機會掌握到世界上各式各樣能夠帶來權力和財富的資源,例如通過科舉考試,你就有了當官的機會,使整個家族的命運翻轉。


進入二十世紀,隨著社會逐漸安定進步,經濟穩步發展,各國政府實施的義務教育令到多數人都有機會識字,都能獲得閱讀的能力,也從而提升了國民整體的認知水準,包括通曉常識、理解科學、熟習算術等等。這些新獲得的能力,使人們得以開始從事勞力以外的謀生方式。例如,學會了記帳、算帳的人,就可以選擇不去當挑夫來餬口,而且收入更高,生活品質更高。

華夏民族從歷史的教訓和社會生活的經歷當中,早已經歸納出讀書的重要。「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但別以為這個觀念是受到科舉制度的深刻影響才有的,在西方世界,人們對教育的重視也是不遑多讓的,「知識就是力量」的觀念深植人心。然而,時空拉回今時今日,如果知識真的是力量,為什麼每年都有統計數據指出,人們投入在閱讀的時間正在減少?知識的力量從何展現?滑手機瀏覽的內容能夠有效助人積累知識嗎?

回顧過往,我們可以看到,閱讀並不是少數聰明人才能培養出的能力,閱讀也不是有錢人專享的權利。基本上,具有平均智力程度的人都能夠學會閱讀,也都因此可以接近知識,去取得改變命運的鑰匙。不過,很可惜的是,在成長時期順利地取得了識字能力、閱讀能力、分析判斷能力之後,大多數人都是淺嚐即止,也就是,在教育進程告一段落之後,我們大多數人並沒有把好不容易培養出來的認知能力再繼續往上提升。換句話說,我們並沒有好好利用閱讀來深化知識,也不求鍛鍊大腦使其具備更高度的創發力,甚至我們還任由自己的腦力資源投入在追逐娛樂八卦消息,沉浸於帶來短暫感官刺激的訊息之中。這不得不令人懷疑,人類的腦力資源整體而言是過剩的嗎?人類作為一個整體,或許並不需要有那麼多人把腦力運用到極致,或許我們只需要一個愛因斯坦就夠了?

無論如何,這就是目前我們的處境。大多數人在夠用的狀態下驅使著腦力,只有少數人仍在往更深的境界探索。於是之故,一般人的閱讀只會是幫助他維持現狀,能應付生活即可。閱讀,需要強大的動力,那種想要挑戰腦力的深層需求,那種想要突破社會階層的潛在需求,那種想要比別人強大的需求,或甚至只是單純的渴望求知的需求。若是沒有了這樣的需求和動力,閱讀的質和量就不可避免地會漸趨下降。

有時我懷疑,現代社會正在發生「閱讀的迴歸」,也就是,當中產階級的人數增加到某種比例,有強烈動力透過知識儲備,在社會階層的陡梯上繼續向上攀爬的人,已經開始減少。社會生活的舒適與安定,使人們降低了危機意識和成就動機,不再認為有必要進行知識的儲備。閱讀的活動,不知不覺已淡出人們日常生活的主場景。

或許未來,閱讀將再次成為一種特權。或許未來,99%的人有基本識字能力,80%的人可以應付日常所需的讀寫,只有50%的人可以理解財務數字,20%的人可以理解科學或思辨哲學。這將不是政府或某個權貴團體的陰謀所造成,而是人類社會演進的自然走向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