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2022

邁向疫情轉折點?平凡小民因應解封的5個策略

新冠肺炎病毒全球蔓延,至今已兩年有餘。兩年多來,台灣以相對嚴格的防疫措施,將病毒基本阻絕於國境之外,僅受到全球疫情的餘波震盪,可說是天助自助,備受眷顧。如今,2022年2月,疫情似乎又來到一個轉折點,「解封」的聲音開始從各處傳出。本文帶著對時事新聞的好奇,以及對疫情朝向結束方向的略略期待,來妄加推演一下,若真的啟動解封,身為平凡小民可以有哪些「超前部署」的策略?



首先看新聞,2月伊始,接連出現了幾則引我注目的媒體報導。

2022年2月1日,丹麥政府宣布,新冠肺炎不再被認定為「社會危急疾病」(socially critical disease),解除所有針對新冠肺炎疫情的防疫措施,包括戴口罩、室內活動人數限制、社交距離限制、進入公共場所須出示疫苗接種證明等規定,意在讓民眾回歸正常生活。

瑞典政府也宣布,自2月9日起取消大多數的防疫措施,政策的鬆綁包含:取消公共場所群聚人數限制、解除遠距上班的建議、開放北歐鄰國遊客入境等。(不過,官方仍然建議未施打過疫苗的民眾應避免參加室內群聚活動。)

無獨有偶,挪威、芬蘭、英國、美國等國家,也都各自宣布或預告了不同程度的防疫措施鬆綁。



解封在即,還是有夢最美?

哇,這是認真的嗎?從Google搜索幾個國家的疫情,發現自去年11月以來橫掃多國的Omicron變種病毒衝擊波,似乎真的開始有平息的趨勢。

從新聞報導看來,國外認為可以宣布疫情終結的原因主要有兩個:1)Omicron病毒雖傳染力強,但傷害性降低,所導致的重症住院比例顯著下降;2)疫苗覆蓋充足(完整接種率達七成)。以丹麥為例,五歲以上人口有超過80%已完整接種兩劑疫苗,並且有超過60%人口已接種第三劑疫苗。


丹麥疫情變化(資料來源:Google)



英國疫情變化(資料來源:Google)



美國疫情變化(資料來源:Google)



從疫情一開始,我們就聽到國外有所謂「群體免疫」的主張,然而同時我們也眼睜睜看著疫情橫掃世界各地,確診數不斷飆高,死亡數看到快神經麻痹。經歷這個過程,相信不會有太多台灣人信服「群體免疫」這回事。至於國外宣布要鬆綁防疫措施,好像也不是第一次了,先前似乎也發生過,才剛說要鬆綁又遭遇新一波變種病毒的衝擊。那麼,這次的情況會有所不同嗎?

應該說,必須半信半疑吧!病毒本來就不受人類控制,儘管目前主流的Omicron看似傷害性較低,但誰知道後續會不會又出現新的變種病毒?目前多個已開發國家的疫苗覆蓋率漸趨理想是沒錯,但疫苗的保護力是會隨著時間下降的(然後,大量已確診者身上的自然抗體,也一樣會隨著時間下降),誰又知道萬一再來一波疫情,會導致怎樣的結果?上述幾個國家的解封政策,僅能說是針對目前趨勢的判斷和決策,不應將之視為絕對不移的標竿。

話說回來,那萬一目前疫情的趨勢真的沒變呢?我們當然希望情勢轉好。若趨勢不變,Omicron病毒的特性使得防疫隔離的必要性下降,加上全球各國的疫苗覆蓋率逐漸提高,「解封」就真的有譜。事實上,台灣官方也已經在沙盤推演,準備調整防疫措施。


解封,不等於疫情結束

2月14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在例行記者會上宣布,最快在三月中旬就會將國人入境檢疫的時間,由現行的14天縮短為10天,而外籍人士入境的限制也將同步放寬。

《今周刊》1313期(2/21-2/27)的封面故事,就以「解封 準備好了嗎?」作為標題,專訪了陳時中指揮官,談及預計在3月推行的新措施。主旨就是,著眼於疫情新變化(Omicron潛伏期縮短、重症率降低、致死率降低)、各國陸續解封的趨勢,以及經濟發展與對外交流的需要,台灣勢必要調整防疫措施,從相對嚴格調整為某種程度的鬆綁。



首先,將檢疫時間縮短為10天,是基於科學證據:Omicron變種病毒的潛伏期比之前的病毒潛伏期短,97.95%的Omicron境外移入確診病例是在入境的10天內驗出,隔離時間不須長至14天。若能縮短入境人士的檢疫時間,將可以增加國人及外籍人士入出境的便利性。此外,政府也預計推出配套措施,讓入境的商務人士在檢疫期間就能以符合防疫規範的方式,與國內廠商企業進行商務交流。

不過,實話實說,如此開放之後,入境台灣的人數增加,境外移入確診病例很可能也會增加,而使得病毒進入社區的機率也增加。意思就是,可預期本土感染的風險將會提高,未來我們很難再看到本土「零確診」了。此外,儘管國外報導Omicron造成的重症率和致死率較低,但遲早我們還是會看到有死亡案例。

過去兩年台灣防疫有成,新冠肺炎病毒難以進入社區傳播,無形中民眾已習慣零確診才是常態,但我們沒有意識到,這種成果的背後是付出了形同鎖國的代價(所有入境者皆須隔離14天,外籍旅客限制入境,國際交流降到最低)。這樣的防疫政策不可能等到全球病毒歸零了才來調整;在某個時間點,台灣將必須重新與世界接軌。幸運避開了兩年病毒衝擊波的我們,得有心理準備去適應新現實:疫情結束但病毒仍在的正常生活。

《今周刊》採訪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他認為,「六十歲以上民眾的第三劑疫苗覆蓋率達到八成,是開放邊境的重要指標。」(第60頁)陳時中指揮官則明言「追加劑覆蓋率達到十二歲以上人口的50%,是開放邊境的重要配套措施。」(第61頁)當然,也有反對或質疑的聲音。例如,疾管署預防接種諮詢小組召集人李秉穎認為,先「拉高疫苗接種率、儲備充足的治療藥物,再來談逐步放寬會比較合適」(第62頁)。


暢想解封的將來

無論何時開放、如何開放,先做好計畫總是沒錯的。那麼,身為平凡小民,我們個人能做的準備又有哪些呢?以下,我就以「當前的疫情趨勢」為前提,討論因應解封的策略。

1)調整心態,找回平常心和安全感:試想以前流感每年都在傳播,而且也都有變種,也會導致死亡,但我們基本上並不會如驚弓之鳥般害怕它的存在。目前在全球肆虐的新冠肺炎變種病毒Omicron,已經不如兩年前新冠肺炎病毒的殺傷力,如果這樣的趨勢不變,那我們也需要調整為正確的認知,才不會對病毒的存在過度反應。這一點,講起來很簡單,實際上需要一段時間的調適。

2)繼續維持良好的衛生習慣,以及增強免疫力的生活習慣:好習慣不但可以防新冠病毒,還可以防流感病毒、腸病毒等等。過去,病毒幾乎不在社區裡,防疫沒百分百做到位好像也沒差,但是當病毒在蔓延的時候,真的要皮繃緊一點了。

3)打疫苗或不打疫苗,自己選擇,自己負責:在疫情危急之時,打疫苗是為了保命,大家會互相敦促施打,但如果新冠肺炎真的持續輕症化、流感化,相信會有越來越多人思考是否有必要承受疫苗的副作用或後遺症。未來,可能還有第四劑、第五劑,能夠保持理想的疫苗覆蓋率嗎?這個有待觀察。個人認為,想打疫苗的人有疫苗可打,不想打疫苗的人也不用被強迫,就像流感疫苗、肝炎疫苗一樣,可能比較好。

4)「何時可以出國去玩?」憋了兩年,許多人都在期待可以重新出國旅遊。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值得想一想。其實,在解封不久後就出國旅遊是存在風險的,有條件能真的出發的人應該也只是一小部分。但是讓我們先做計畫真的沒損失。萬一疫情如2003年的SARS一樣戛然而止,那就有機會提早實現了。

如果疫情趨勢不變,我個人覺得今年年底之前會有一些國家重新開放觀光客入境,例如日本。不說別的,就說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對新冠肺炎病毒的容忍度都比台灣高,如果真的能達到可以開放外國觀光客入境的程度,絕對有很多國家都歡迎台灣旅客去玩(但可能仍會要求有疫苗接種證明或接受核酸檢測)。

所以,真正的問題來了:讓我們「假設」日本宣布5月起開放外國觀光客入境,你敢在5月1日就出發嗎? (補充:根據上述《今周刊》資料,「完整接種疫苗者入境英國免隔離,也無須提供陰性證明」(第57頁)。所以原則上,我們根本現在就可以去英國!)



我妄自推測,在各國陸續解封的一年內去旅行,觀光客人潮還不會很多,旅遊的品質應該會不錯。當然,會有諸多因素需考量,例如哪些國家、哪些景點適合在這個時機去玩?(也許是已開發國家的大城小鎮,景點集中,交通便利,有醫療資源)如何做好防疫措施以避免旅行中染疫?然後,旅行的費用也要計算看看,我猜測或許機票不會便宜,但旅館住宿可能有很大優惠?

5)其實在國內旅遊也不錯。台灣的防疫措施相對嚴格,基於民意偏好以及政府行事風格,解除邊境管制的速度應該不會比他國快。具體而言,有可能台灣人已經開始出國去玩,但能進來台灣旅行的人還比較少,這個時間差,提供了一個在國內旅遊的空間。不想出國承受染疫風險,又無論如何想出去走走的人,或許可以把握這段時間留在國內玩。

寫著寫著,突然好期待疫情可以真的結束!如果夏天可以去夏威夷曬太陽放空一星期,或是秋天在歐陸搭火車走訪大小城鎮,應該都很不錯!讓我們心懷期待,即便今年無法實現,希望也可以在明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