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2022

又來!關於斷捨離的暢想

歲末年終之際,除了令人引頸期盼的節假日接連而來,「大掃除」的任務也跟著浮上檯面。清理打掃是件好事,畢竟除舊佈新本身即能為新的一年帶來新氣象,然而打掃也意味著一輪「斷捨離」的需要展開,想到不禁還是有點退卻。

斷捨離」、「怦然心動的整理魔法」的觀念已經流行好幾年,許多人已經熟悉且實踐過,相信都不陌生。我也寫過好幾篇有關的討論文章(注),而藉本文想要再補充一些先前沒談過的角度。

斷捨離,綿綿無絕期

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不是有意識的經常保持斷捨離的心態,不時審視生活中的物品並執行篩選、淘汰,有很大機率身邊的物品會緩慢地增加。這不怪誰,畢竟只要活著的人就需消費,買進各種用品。於是,三不五時我們就會發現,某個生活角落正悄悄開始出現堆積,也許是衣物,也許是食物,也許是文具,也許是文件,也可能是包裝用的各種紙袋、塑膠袋、盒子。遲早我們會覺悟到,「斷捨離」這三個聽起來像是大徹大悟、立地成佛的字眼,事實上是一輩子的功課。

「什麼是重要的?」
「什麼是自己真正喜愛的?」
「什麼是看似用得到,事實上不會再用的?」

這樣的問題,將會無限循環播放。大多數人都無法在初次自問時即準確解答,因為斷捨離的旅程同時伴隨著自我認識的提升,永遠有更高的境界可以追求。透過不斷的問自己、挑戰自己、顛覆自己,方能破除迷茫和自欺,得出更接近核心的答案。

某種程度上,我們也可以說它是一種修行或練習。挑選的一件新衣服,如果它真的適合自己,符合穿著的需要,便能帶來滿足而且長久擁有。但如果它呼應的只是個人對自我的虛幻想像或不安躁動,那麼滿有可能它會在短時間內變成一件「不再想穿」的衣服,不知不覺「神隱」在衣櫃裡,「淤積」在衣櫃裡。

可以想像,整理、鑑別和捨棄的過程是相當耗費心力的,有時候它甚至會癱瘓思考。這或許就是為什麼,有不少人需要借助外力(整理師)來完成自己居家空間的清理。




捨棄時,好好道別

整理或不整理,是個人的選擇,不過我私自認為,如果要執行斷捨離(也就是下狠手清理),最好還是花足夠的時間進行篩選和過濾,對於那些想要放手的物品完成確認的流程,然後再捨棄。

尤其是具有紀念意義的物品,或是曾經很喜愛、很珍惜的物品,或是夾雜著深切情感、矛盾情感的物品,如果只因一時衝動就徑直塞進垃圾袋裡扔掉,那麼有可能(即使只是一點點可能),未來的某一天當你不經意想起了它,那件物品,你突然沒來由地憶起了獲得那件物品的過程,憶起了某位故人,以及你們之間微妙不可言說但又早已隨風而逝的情感,或許你會心生一絲絲的眷戀,或許你還會有一點點的懊悔,有一種想要重新握住那件物品的願望,但已無法實現。這種「未結清」的情感,甚是令人掛心和遺憾。

預防之道,就是在捨棄物品的當下,好好在心裡說再見,表達謝意或遺憾。好似每個句子結束時都需要句點,有頭有尾,在對物品放手之際,一段句點般的內心儀式,有不可忽視的心理意義。

To be or not to be? 果斷思維的鍛鍊

有時我感到好奇,當一個人完成了一次轟轟烈烈的斷捨離,是否就能從此保住戰果,不會輕易「破功」?

理論上,若斷捨離帶來的結果是正向的(通常是吧!?),例如環境煥然一新、生活重現秩序、使人感到積極進取,那麼它很有可能會強化清理的行為,使人願意養成斷捨離的習慣。這有點像冥想的練習—一旦你開始感受到冥想的好處,就會更願意保持冥想的習慣。

經常問自己「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自己真正喜愛的?」「什麼是看似用得到,事實上不會再用的?」並且一次又一次更接近內心的真實,思緒會因此清明起來吧!時常練習斷絕、捨棄、脫離,某種程度上可以銳化思考,迫生更明快的決策,練就更果斷的思維。

聚沙成塔,終至坍塌

有些人有蒐集的嗜好,熱愛模型、飾品、茶具、書報雜誌等,長年蒐集之後,終於填滿有限的空間。我自己並沒有這樣的習慣,以前總猜想這是某種生活的情趣,甚至曾經羨慕過別人有「雅興」。不過有次我在新聞報導中看到某位資深藝文界名人接受採訪,記者到他家中拍攝他的「蒐藏」,數量龐大堆積在各處,我突然覺得不羨慕了。再聽他自己談及這些長年積累的「戰果」,似乎已沒有熱愛,畢竟已經放不下,也管理不來了。

從「蒐集」到「囤積」的質變,是在什麼時刻發生的呢?是珍寶滿屋,還是垃圾滿屋,有客觀的衡量標準嗎?我想這需要由當事人自己回答。

不可否認,人與物品之間的牽繫常使得捨棄變得困難。許多人享受過被自己喜愛的事物圍繞的安心滿足感,但是當物品數量漸增,佔據生活空間,似乎也開始對心靈形成壓迫,使人失去反制的警覺和魄力。

另外,據我(有限的)觀察,家中囤積物品到失序的人,不乏在社會生活(工作)表現幹練果斷,外表形象光鮮亮麗。這其中究竟反映什麼樣的深層心理?物品的囤積是因還是果呢?我很好奇。




不是人人都要斷捨離?

話說回來,如果倡導每個人都執行斷捨離,似乎也不切實際。首先,並不是每個人都同意,值得耗費那麼多的心智資源在斷絕、捨棄、脫離的日常作業中,世上還有許多值得投入的事物,例如對於一個專注寫作的創作者來說,他大概並不想花時間在滿屋子的藏書中,挑出「不會再用到」的書籍來捨棄。並不是每個人都會覺得生活空間「有點亂」是多讓人難受的事。

世事是相對的。整齊清爽可以有多種層次。世上有對整齊清爽極度要求的人,也有能無限包容混亂的人。斷捨離的本意不就是釐清自己的價值觀,把握住最重要、最喜愛的事物並捨棄其他的?那麼包容別人保有他們自己的價值觀,也是應該的吧!這或許就是為什麼,整理專家常提醒讀者,自己整理自己的就好,別強迫身邊的家人或朋友也要投入整理。

不過我覺得自己已經被制約了,每次清理打掃時都會想到斷捨離。雖然至今從未達到整理專家所示範的那種簡約境界,但我確實感受到「少即是多」。空間,從看不見到被看見的empty space,是多麼珍貴。


注:本站相關文章

把我們本該有的空間要回來:讀《斷捨離》

試試看,用「整理」改變人生:讀《你值得每一天怦然心動的生活》

清除內心的「疚感」:從《新.斷捨離》談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