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6/2015

開創的勇氣,積累的毅力:讀Peter Thiel的《從0到1》

最近有個機會,把老子的《道德經》「再次」拿出來翻閱了一下。眾所週知,這部經典的篇幅並不長,僅有五千多字、八十一章,如果只收錄原文,大概印不成一本「書」——將全文頭尾相連,設定Word 12級字,大約六張A4紙就可以印完了。儘管《道德經》已經是馳名中外的經典,但如果要問有多少人讀了、有多少人讀懂了,我想能夠舉手的人應該還是相當少吧!

以我自己為例,好幾次試圖拜讀,都在第一章就敗下陣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就算前兩句可以勉強說自己懂了,撐到「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就會有一種「如果要混混地讀過去,是不是太對不起老子」的不安。於是我想,即便身為炎黃子孫,讀《道德經》還是不宜太認真,不妨改成「翻閱」的方式——試著隨意翻到某一頁,掃讀一下,其實很有機會瞥見熟悉的句子,例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上善若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等。像這樣,四處都能看到眼熟的句子,至少可以提供慰藉,讓我們覺得自己離老子的世界沒有那麼遠。

跳著讀著,來到第四十二章,開頭的幾句相信大家也不陌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哎,其實,讀文言文的難處,並不是我們完全猜不出句子的意思,而是如果沿用現代白話文書籍的閱讀方式來讀《道德經》,即便心中生出了理解,往往也是很粗淺的。以「道生一」這三個字來說,我們真的能理解它的意思嗎?「道是什麼」的問題就先跳過好了,但從無(或渾沌)到有的過程,究竟是怎麼樣的?這種抽象又深奧的問題,人們會敬而遠之也不奇怪。

不過,如果把從無到有的過程,放在商業世界中來理解,似乎就沒有那麼難懂了耶。


創業就是從無到有的過程

就在前幾個月,有一本談創業的商業書還滿受注目的,書名是昭示「從無到有」企圖心的《從0到1:開啓商業與未來的秘密》(簡體版書名,原文為Zero to One,繁體中文版鏈接)。談創業的書,好像常常不只是有意創業的人在讀?原因是什麼我也不太清楚。不過讀完書後我發現,這本書倒是很適合用來詮釋商業世界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本書作者彼得.蒂爾(Peter Thiel)是線上支付系統Paypal(貝寶)公司的共同創辦人,也是LinkedIn(領英)社群網站的投資者之一。剛好這兩個系統我都是使用者,所以有種親切感呢。這本書的緣起有點意思:作者曾在美國史丹佛大學教授一門創業課程,有一個學生把課堂講授的內容做成筆記分享到網路上,沒想到竟引發熱烈的迴響,於是就促成了此書的出版。

由書名可知,蒂爾先生特別強調從0到1的這個過程,因為他認為真正的創業是從無創造出有,而不是僅僅把1複製為N——有太多人在做著把1複製為N的生意了,作者認為這個世界更需要的是有人把0變成1,也就是開創前所未有的事業來造福社會、造福人群。為此,他認為必須善用科技。不過,要從0到1談何容易?好歹我們得先知道0到底是什麼,0在哪裡?


道生一的「秘密」

作者認為,0的存在是個「秘密」,而這世界上還有許多秘密等待發掘:「哪些有價值的公司還沒有人創建?每個正確回答都必定是個秘密:有些事很重要卻無人知曉,有些事困難卻可為。」(第128頁)創業者就是要相信商業世界有秘密的存在(而不是覺得「所有可以做的生意都有人做了啦」),相信探索秘密可以「發現常規之外的,近在眼前卻不為常人所見的商機。」(第139頁)

作者認為,「探索秘密的最佳處所就是無人關注的地方。」(第141頁)換句話說,在人們習以為常而不加注意的地方,在人們感到有困難和障礙卻不相信有辦法改變的地方,就是秘密可能隱藏之處,也是商機所在。

所以,0在哪裡?這是創業者最需要靠自己或自己的團隊去解答的秘密。一旦找到「道生一」的秘密,從某個商機中開創了事業,就得設法讓它成長茁壯,也就是「一生二,二生三」,而此時最重要的原則就是「不要競爭」。


一生二,二生三的「壟斷」

作者提醒,企業能創造價值還不夠,還必須能掌握住自己創造的價值。畢竟,商場上太容易出現競爭了,如果你公司的產品或服務,與另外十家公司差不多,那麼白熱化的競爭很可能導致你根本無利可圖。

這個觀念或許違反直覺:企業之所以能成功,有更多是來自壟斷,而不是來自競爭。記得股神華倫.巴菲特也說過,他心目中值得投資的企業要有「獨特的競爭優勢」。什麼是獨特的競爭優勢?「競爭」這個詞在此造成了誤導,其實獨特的優勢來自「不必競爭的壟斷地位」。

書中提到,包括Google在內的許多成功企業,都是默默地在某個商業領域占據壟斷的地位,但是「不.可.說」,因為一旦說破了,不僅容易引來競爭者搶食大餅,還可能被政府當局盯上,以托拉斯之類的法律修理之。於是很有趣的現象是,占有壟斷地位的企業,往往會對外宣稱自己深受競爭所苦,反而那些身陷競爭的企業,常常誇稱自己具備獨特的優勢。(話說人是否也是這樣呢?)

「一個初創企業完美的目標市場是特定的一小群人,而且幾乎沒有其他競爭者與你競爭。」(第073頁)找到一個有壟斷性質的市場,然後默默地從容坐大,作者認為這才是最理想的狀態。換句話說,建立了有壟斷性質的企業之後,還需要循序漸進發展市場,有紀律地逐步擴大。


三生萬物的「冪次法則」

很多人聽過80/20法則,聽過「複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蹟」,或許也聽過「馬太效應」:聖經馬太福音裡的這句「凡是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以上這幾個概念,都與「指數級增長」有關,也就是所謂的冪次法則(power law)。雖然大家都學過2的三次方是8、六次方是64,這種簡單的指數,但是對於冪次法則的效應和影響,我們其實很難在生活中有切身的感受。

然而作者卻用了一整章來闡釋,為什麼power law值得創業者、投資者以及一般人的重視。他說:「指數方程描述的是最不平均的分配。它完整定義了我們周圍的環境,而我們幾乎毫無察覺」「每個人都需要明確一件事,一件甚至是風險投資家也在努力去明確的事:我們所在的世界不是正常的世界,而是處於冪次法則之下。」(第112頁)

作者除了自己創業,也拿錢投資其他創業者開的公司。他從風險投資的經驗中發現,「成功基金的最佳投資所獲的回報要等於或超過其他所有投資對象的總和。」(第115-116頁)意思是,即便精挑細選了十家公司作為投資對象,到頭來,表現最好的那一家所創造的成果,可能遠大於另外九家的總和。因此,對投資者來說,必須看準最值得投資的公司,而且盡可能對其投資更多,才有機會獲取指數級的超額報酬。

冪次法則無所不在。作者提醒創業者,「一個創業者做的最大投資,就是花時間成立新公司」(第121頁),因此寶貴的時間應該花在最有機會成功的事業上。作者也對個人有明確的建議:「你應該將全部注意力放在你擅長的事情上,而且在這之前要先仔細想一想未來這件事情是否會變得很有價值。」(第122頁)

的確,人的生命有限,專長也有限,沒辦法嘗試一籃子的職業或開創一籃子的公司。時間該用在哪些地方?哪些專長應該著力培養?這沒有標準答案,但或許我們該努力去明確,冪次法則會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以及我們如何用冪次法則的角度來思考人生。


實現自己的從0到1

雖然世界上只有相對少數的人會在一生中開創新事業(姑且不論結果成功或失敗),但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在數以千千萬的人群中,設法確立自己的存在,而這個自我實現的過程,有一部分其實跟創業很像。想要實現自我,我們得找到自己的獨特競爭優勢。

回到《道德經》,我突然覺得,「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個過程好像在呼應冪次法則:從無到有,首先需要一段神秘的過程。而一旦「有」了之後,也不是馬上就能生成萬物,而是要先變成二(少數),再變成三(多數),然後再變成數不清的萬物(壟斷的大多數)。從三變成萬物,感覺有一種跳躍,或許這就是暗示著指數級增長的大爆發時刻?

《從0到1》這本書可讀性高,也是極少數我會讀兩次的書,還少有地在書中畫下重點以便日後可以「複習」。本書作者並不試圖裝厲害、裝高冷,而是把創業過程中幾個關乎成敗的要害點出來,侃侃而談。書中的觀念可以幫助我們「洗去」對競爭、對成功、對努力、對天份、對運氣、對時間的種種成見,讓我們有機會以「從0到1」的獨特角度重新思考:我們該如何存在。

本書結語:「我們當下的任務是找到創新的獨特方式,使得未來不僅僅與眾不同,而且更加美好,即從0到1。最重要的第一步是獨立思考。只有重新認識世界,如同古人第一眼看到這個世界一樣新奇,我們才能重構世界,守護未來。」(第260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