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2020

心靈浩瀚,何以困居一方?:讀《傾聽小靈魂的心聲》

趁著春節假期,把書架上的藏書整理了一下,發現這本十多年前買的書《傾聽小靈魂的心聲》(2003年版,作者林顯宗先生),於是重新展讀了一遍。

每隔一兩年我都會把書架上的藏書「理一理」,畢竟新的書不斷進來,書架的空間卻是固定有限,不得已的對策便是每次整理時都要把一些書淘汰掉。如果一本書我早已經看過,卻在歷次整理後都沒有把它送走,那這本書大概具備某種條件。《傾聽小靈魂的心聲》這本書一直留在書架上,我想是因為它的內容有些觸動我的地方。謹藉此文記錄我個人理解認同以及感觸較深的部分,並進行延伸討論,算是完成一件未竟之事。



本書作者研究佛學「唯識論」,並結合西方的心靈科學諮商技術,他與個案進行「深層溝通」,找出造成人生困境或問題行為模式的源頭。他指出,人生問題的源頭多半與父母有關,因此主張為人父母者應提高覺知,謹慎教養,避免在子女的心靈製造傷痕。書名中的「小靈魂」,指的是兒童的心靈。

作者主張,生命在母胎內孕育之初就有了完整的「心靈」,具有完整的感受能力。只不過,世俗觀念裡兒童往往被視為尚未成熟或不完整的人,絕大多數的成人總傾向從較高的視角「俯視」兒童,對子女實施各種養育和教育的手段時,預設自己身為成人的所作所為相對於兒童都是正確的。我認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正是出於這樣的親權傲慢,以及對人類心靈的認識普遍不足,使得父母對子女造成的傷害鮮有止息。


果:看不透的顛躓人生路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俗話常被人引用,用來緩解親子之間的衝突,而本書明確提出不同的觀點:一個人的心靈傷痕或心理傷害,九成以上是源自於自己的父母,時間點則可能是在胎兒期、嬰兒期、幼兒期或童年時期。

這個觀點可能會讓某些人覺得被冒犯,覺得是在鼓勵大逆不道。天下哪會有故意要傷害自己兒女的父母呢?其實細想一下,身為父母的人自己也都曾經是小孩子,很可能也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承受過傷害。說穿了,「故意與否」並非討論代際傷害時的重點,重點在於心靈傷害的歷程確實是存在的,而由於這樣的傷害是發生在私密的家庭環境中、親子關係中,當下並沒有機會被第三方觀看、審視和糾正,於是身為小孩子的這一方,就只能被動地接受發生在他(她)身上的一切,無法逃躲,並且由於他(她)對世界的客觀認識能力還不足,使他(她)對傷害事件沒辦法形成比較理性全觀的認識。

舉個例子,一位女性成長於重男輕女的家庭,可能多次目睹自己的母親因為「沒有生兒子」而在家族中地位低下,遭到各種冷嘲熱諷,甚至身體的虐待。或是後來母親終於生了兒子,身為姊姊的她卻感受到家中長輩對男女不同的態度,她容易因此生成「無價值感」,覺得自己不被需要也不重要。

從理性客觀的角度看,基於性別差異的「無價值感」是錯誤的自我設定,一種誤會或誤解,然而一旦它在心靈裡萌芽,成為「內心的真實」,將會方方面面影響人的一生。抱持著無價值感的人,不會覺得自己被愛或值得被愛,不會相信自己重要,不會或不敢有遠大的志向,也不認為自己能做到什麼了不起的事。即便她嶄露出一些過人的天份,學業成績優異或是在工作事業上表現出色,心靈深處卻仍有一種「自己不配得」的信念始終糾纏著。她可能遷就於一份不是最能發揮所長的工作,把自己困在被剝削的人際關係中。她可能曾有機會展翅高飛,卻因為對自己期待不高而放手墜落。她一次又一次地證明自己真的不重要,有如鬼打牆般困在人生的死循環裡。

像這樣的無價值感,或是各式各樣的心靈設定,就如同陰謀一般在一個人年幼懵懂時植入心靈,成為「自動執行」的設定。它有可能被糾正或消除嗎?作者認為可以。但是在試圖糾正或消除之前,必須先找出它生成的源頭,重新看見它、認識它、理解它,然後放下它。


因:錯誤的心靈設定

世俗中有一種概念叫做「業力」(英文稱為karma),用來解釋人生中一些來源不明卻總是「自動執行」的行為模式。例如有些人不知為何貪念比較重,或色慾比較強,或總是遇人不淑,或常有自暴自棄的念頭,雖然當事人理性上都知道「不應該這樣做」(不要貪財、不要貪色、不要接近渣男渣女、不要想不開),實際做抉擇的時候卻又不由自主地重複錯誤,導向不想要的結果。這種儲存在心靈深處的設定,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可以做點什麼來修正它,於是就有所謂消除業力的各種理論和實務。那麼,造成心靈傷害的自動設定,又是怎麼來的?作者援引佛學中的「唯識論」來說明。

根據「唯識論」,人的心靈結構是由八個部分所組成: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共八種心識。其中我們比較熟悉的眼耳鼻舌身,這五種心識是身體透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五種感覺器官去接收外在訊息。第六心識「意識」,則是能根據五種感官接收的訊息進行處理,做出理性的思考、判斷和分析。意識的熟成似乎是比較晚的,會在大腦發育過程以及受教育過程中漸進成熟。

先說第八識「阿賴耶識」,它有如資料庫或記憶庫的作用,「會儲存所有資料,包括過去生中所有善、惡、業力以及所發生過、遭遇過、造作過的所有資料」(第8頁)。阿賴耶識會無區別地儲存資料,不會對資料本身進行過濾、篩選和判別。這個資料庫裡的所有材料作為「種子」(又稱「識種」),在被「取用」時便開始發揮它的影響力,因此也被視為業力的源頭。(我的理解,阿賴耶識是比前面六種心識更原初更基礎的心靈結構,它並不是只透過眼耳鼻舌身這五個管道在收錄資料,也不完全受到意識的控管。它可能聯繫到一些我們尚未有系統化理解的感受和感知能力,例如第六感。)

第七識「末那識」則是一個「執著於自我的識體」(第8頁),又稱為「我愛執識」。末那識對於在阿賴耶識裡儲存的各種資料種子,都會視為「我」、「與我有關」或「沖著我來」,換句話說,它會不分青紅皂白地以自我為中心去解讀和運用資料,並且相信那些都是「真的」。儲存在阿賴耶識的原始資料,經過末那識的我執的「解讀」之後,形成了心靈設定。可以想見,這樣的心靈設定已經不具備客觀性,就如前述的「無價值感」,被視為真實而長存於心。

作者認為,幼小的孩子因為理性判斷、分析的能力比較弱,對於外界進來的信息容易照單全收,並且受到末那識較大的影響,我執的力量占了上風,容易對童年的遭遇產生主觀執著的信念,導致各種「無明」的行為,看起來沒有道理可言,卻忍不住去做且停不下來

有些人,每當遭遇爭執、衝突時,就會心生自殘、自毀、自殺的念頭。
有些人有懼高症。
有些人怕鬼、怕黑。
有些男性容易被年紀比自己大的同性所吸引。
有些人總是無法長久維繫情感關係。
有些人常感到內心有一股莫名所以的憤怒或悲傷。

以上這些行為模式,當然不能說都一定是業力的顯現,但是它們似乎都牽涉到某種心靈設定,都沒辦法透過說理和說服去改變行為。長年深受類似困擾的人,或許可以從自己的早期經驗尋找線索:生命的初期,是否在家庭環境中,父母的某些行為與此有關?


重新看見,重新理解

書中提到,作者曾為超過五百位個案進行心靈諮商。他引導個案回溯童年經驗,找出問題的源頭;也就是說,個案到最後都能夠清楚憶起兒時(甚至在母胎內)發生的一些關鍵事件,這些事件發出業力級的影響,使個案在後來的人生困於死循環中難以跳脫。

......心靈溝通的目的,其實就在於引導你自己去喚醒那深深的記憶,再次的去面對最痛的點,然後釋放清除那深植於心的種子,最後深刻的去體悟那種子的內容,將它轉換成自己的智慧,如此就達到唯識論所講的『轉識成智』了,唯有自己轉換,我們的孩子才得以成就,得以解脫。」(第37頁)

個案的心靈設定reset之後,有問題的行為模式才得以中止,也唯有改變發生,轉換成功,有問題的行為模式才不會持續下去,進而影響到對子女的教養。

我個人覺得比較不可思議的是,居然有那麼多人都能憶起發生在兒時的事件細節,彷彿歷歷在目。有點懷疑會不會有些人是自己編寫了劇情,把自編的劇情當成記憶。不過話說回來,人類的心靈本來就是複雜深刻且奧妙,既然種種經歷能以某種方式存入阿賴耶識中成為資料,要在龐大的資料庫中提取出關鍵細節,需要的就是某種本事或技巧吧!

如果不計較回溯記憶的百分百真確性,把個案的主觀記憶也當成事實(perceived reality,主觀認知的事實)也是可以有意義的。對個人來說,發生了什麼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相信」發生了什麼。書中提到,一個小男孩在夜裡上廁所時被窗外的黑影嚇到,當時家人搜尋推敲了半天,認為不可能有人能夠出現在窗外(因為窗外有一條大溝,上面不可能站著人),因此判定黑影為鬼魅。沒想到從此,在這個男孩的心靈出現了「鬼魅存在」的設定,並且始終擺脫不了恐懼感,怕黑、怕鬼、怕獨處成了他的困擾,對他的人生形成阻礙。後來透過回溯,他重新回憶起事件的細節,發現到那個黑影真的是一個小偷的身影,才終於把多年來的「誤會」化解掉,得以更改心靈的設定。

回溯記憶之所以有助於更改心靈設定,背後隱含的邏輯在於,個體必須回到事件發生的時空,重新體驗一遍。檢視每一個細節並表述出來,沉浸在當時的感受之中並把感受充分宣洩出來。這些感受可能已被壓抑多年,形成了人生中難以承受的心理壓力,必須好好釋放掉。重新走一遍過程,還有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是,也要站在另一方(例如父親或母親)的角度檢視這個事件。當年,事件發生時,個案身為小孩子,還沒有足夠的能力觀照全局;只能從自己的角度看事件,沒有餘力去理解父母當時的處境和心境。現在個案已經成年,有能力用理性思維去平衡我執的濾鏡,更客觀審視全局。透過重新認識和理解事件的前因後果,個案有機會揭開內心深處隱藏已久的傷痕,釋放積壓已久的初始情感(例如悲傷、憤怒),並觀照全局,修改執念,把固著的心靈設定鬆動開來。


摘除傷害之因

「凡人畏果,菩薩畏因」,想要消除心靈傷痕,避免苦痛的人生,一個重點就是為人父母者不要在管教子女的過程中,對孩子的心靈施加傷害。畢竟,沒有前面的傷害,就不需要有後面的療癒。作者呼籲父母們提高覺知,別讓代際傷害無明地傳遞下去。

重讀《傾聽小靈魂的心聲》,讓我再次體會到人類心靈的豐富。人類這樣的有機體,無論是物質層面還是精神層面,我們都還無法全然的理解和掌握,卻得順暢地駕馭它度過一生,說起來也是玩很大的一場冒險。本書提供了觀照人生難題的一道解方,或許對某些人來說會是很受用的。尤其,個人生命有時盡,代際卻是不斷傳承,唯願我們能不斷提升對下一代的教育和教養方式,順利的話,這個物種的進化速度也會加快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