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2014

定義工作,定義自己:讀大前研一《賺錢力》

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一樣,商業書讀得比較頻繁時,會覺得自己的思考好像也變得市儈,三句話不離「賺錢」、「成功」、「效率」、「管理」等等,彷彿商業邏輯成了地球上唯一的宗教教義。我也不想這樣,但就如同聯考考試科目決定了大多數考生用功的方向,生活在工商業社會的我們,也不能不在這套邏輯裡耳濡目染。

日本趨勢觀察家大前研一的新書《賺錢力》,某種程度上就帶給我這樣的掙扎。因為「賺錢力」這個書名實在太直接,彷彿作者(或是出版社編輯)已看穿我對賺錢和成功這類字眼之不具抵抗力,而毫不掩飾地以它為銷售的餌食。

好啦,你們贏了!

不過,雖然掏錢買了書,我也沒有輸,因為照例我從書中汲取了不少新知,也得以和原有的一些想法相互印證。


創造話題的歐吉桑

首先說一下,我覺得大前研一實在是一個天才(在此指涉正面意涵),主要理由是他很會創造話題。我沒有拜讀過他所有的書,但我記得他有不少著作,話題都在台灣掀起熱烈的討論,例如「看不見的大陸」「M型社會」「OFF學」「低IQ時代」「一個人的經濟」等等。我不清楚日本社會對大前研一的評價怎麼樣(只是猜測,敢於不假辭色批評政府和企業的人,可能不是太受歡迎),但是在台灣,他所創造的話題經常引起媒體跟著追,也有許多人搶著接他的口水,繼續衍生話題來探討台灣社會的現象。

或許這就是我掏錢買書的一個重要理由:我想看看久違的大前先生最近在關注什麼樣的趨勢(雖說「最近」,其實距離原文書籍出版也有快一年了吧)。



賺錢力:影響你未來二十年的謀生關鍵》這整個書名都很俗氣,甚至有一點誤導。其實內容並非字面所言,教人如何賺取財富。作者要說的是,全球商業環境發生的重大變化(如企業IT化、機械人化與全球化發展等),已經衝擊到國家的發展、企業的存亡,以及個人的安身立命。他認為在這種時代,無論企業或個人都必須採取更開放、更積極的態度,找到自己的獨特競爭力(也就是賺錢力)。他認為每個人都要設法鍛鍊「自立謀生」的能力——這並不是指自立門戶創業,而是無論人在哪裡、在哪家公司工作,都有辦法生存得很好。

「無論世界怎麼變,我都能生存得很好。」要是能擁有這樣的自信,那真的太棒了。問題是,如何才能鍛鍊自立謀生的本事呢?大前研一指出,賺錢力來自「重新定義工作」。


非定型化工作中的競爭優勢

按照書中的定義,工作可分為「定型化工作」和「非定型化工作」兩大類。所謂的定型化工作就是那些制式化,按照一定步驟就可以完成的工作,這類工作原則上誰來做都行,也就是容易被取代;不但可以被其他人取代(本國人或外國人),甚至也可以被機器所取代。至於非定型化工作,往往牽涉到折衝協調、問題解決、重新建構等創發性的思維和作為,而這類工作就比較不容易被取代。

可想而知,自立謀生的本事必然包含非定型化工作的能力。若是有了這樣的能力,就不必擔心老闆認為你「可有可無」,不必擔心公司悄悄的把你的工作外包到大陸,也不必擔心Google新開發的某個應用程式會瞬間導致你的工作滅絕。

大前研一指出,能回答下面三個問題的人,代表你具備「可謀生」的能力:(第81頁)

1. 假設公司派你前往馬來西亞的工廠工作,請試著用英語向當地員工問候,並說明今後的工作方針。

2. 假設你被派駐海外,但有位重要的優秀外籍職員向你遞出辭呈,請說服他不要離職。

3. 美國的工廠必須關閉,請想辦法高價脫售給當地企業。

我的理解,第一個問題牽涉到良好的外語能力,以及溝通表達能力。而由於是派駐海外工作,其中也必然牽涉到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和適應力。第二個問題牽涉到溝通協商以及談判能力。第三個問題則是與銷售力、談判力有關。

看起來,這些能力都是可以透過學習和鍛鍊而獲得的。作者提醒(威嚇?),現在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如果到了2030年仍無法練就妥善處理這些問題的能力,勢必難以在職場競爭中生存」。

2030年的就業市場有沒有那麼嚴峻?還是大前先生設定的標準特高?無論如何,我們可以從這三個問題當中提煉出提升自我競爭優勢的線索,參考其中所牽涉的非定型化工作能力,接下來,就只是要不要下決心去培養和鍛鍊的問題了。


國家也要擺脫對「定型化」的依賴

在廉價勞動力和機器都無法取代的工作中,隱含著獨特的競爭優勢——其實這對個人、企業和國家來說都具有啓發性。現在的時代,已經不是一個國家可以關起門來自己過日子就好;即便不想參與競爭,競爭也會偷渡入境。各國已經透過競爭,在爭取資源(石油、天然氣、原物料)、爭取人才(以移民政策吸引醫護人員、律師、基礎研究人才)、爭取市場(以自由貿易協定開拓市場)。在競爭的背景下,如果一國的主力產業沒有競爭力或正逐漸失去競爭力,那可就不太妙了。

例如美國曾是電腦產業的龍頭國家,後來卻因勞動成本上漲,而必須把製造外包給擁有廉價勞動力的國家。這種外包模式很有創意,也帶動了全球化,然而這種模式也讓許多國家必須面對殘酷的現實:一旦某個產業在國內失去成本競爭力,企業就只能選擇「出走」海外,造成國家GDP下降、失業率上升等等問題。

人可以移民去追求新生活,企業可以遷廠到海外另起爐灶,國家卻動不了。大前研一認為,此時國家求取生存的關鍵,就是催生新的產業,使經濟活化,不斷再生。

大前研一建議借鏡美國。美國經歷過產業外移、企業競爭力下滑等問題,但政府持續營造對新產業有利的環境,競爭力不足的產業就放手讓它們倒。國家持續鼓勵新興產業(有潛力但不保證一定成功),鼓勵只有小部分人做得來的創造和開發,這其實就如同個人在鍛鍊自己的非定型化工作能力。


敢於捨棄昨天成功的自己

「大破大立」、「豬羊變色」、「翻天覆地」,對於現今這個時代,怎麼形容都不為過。才二十年左右的時間,網際網路已經重新建構了人類社會的運作方式,而且影響還在持續擴散中。科技的發展,擴大了機器取代人力的幅度,對於「什麼才是機器無法取代的能力」,已經沒人敢斷言。二十年前的職種和產業,有些已經消失,而未來二十年,又是什麼樣的職種和產業會慘遭滅絕呢?一旦大風吹,吹的將是沒有準備的人,以及運氣不好的人。

想要具備無論身在何處都能生存得很好的「賺錢力」,感覺並不容易,不過至少我們不是完全沒頭緒。我們沒辦法操縱運氣,但可以盡己之力做些「準備」。我們可以盤點自己的能力和資源,提升可以提升的能力,聚攏可以聚攏的資源,設法在挑戰來臨時,擁有更多的選擇權。

除了前面三個問題所隱含的提示,作者還提供了另一個線索。他認為「有特色」很重要——那些具備特色又能不斷精進自己的人,若能找到「只有我能做的工作」(也就是難以被取代的位置),將有機會大幅超前同儕。

個人是如此,國家又何嘗不是呢?但願聰明的國家都能厚植本身的賺錢力,勇於捨棄不再賺錢的產業,用更積極的態度發展非定型的新興產業,找到屬於自己的特色,鞏固不可取代的位置。這樣,老百姓也就不必因為國內沒發展,而不得不背起行囊,選擇「出走」了。


1 則留言:

  1. 謝謝您的書籍摘錄分享,很仔細而且排版閱讀起來很舒服呢~

    以前看到一篇文章很喜歡,也跟版主分享"怎樣應付職業倦怠"
    http://wol.jw.org/cmn-Hant/wol/d/r24/lp-ch/102014323

    2016年將臨,希望您身體健康 工作愉快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