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2012

我也瞭點國家大事

因工作的需要,不定期會遇上外國人,有時是在書展場合,有時是在書展外的社交場合,有時則是透過e-mail。其實自己是個不善社交,甚至有點自閉和孤僻傾向的人,有選擇的話,比較希望把時間用來自己看書、思考。但是人在江湖啊,練習與陌生人互動,還是必要的。

其實不管是外國人,還是陌生人,在與之交談時,我發現創造愉快、活潑的氣氛是滿重要的,這真的需要天份,以及很多很多的練習!當然,語言能力很重要,不過因為惡補不來,如果是臨時上場,也只得硬著頭皮,靠肢體語言、笑容和聆聽等功夫來補強。除此之外,我認為還有個東西也是無法惡補的,那就是「話題」。

聊天總要有內容,也就是話題。如果是跟熟識的朋友見面,並不需事先準備話題,因為什麼都可以聊,而朋友也不會期待要跟我們聊我們不熟或沒興趣的事情。但是遇上陌生人就不一樣了,為了拉近距離(應該沒有人跟陌生人互動是為了讓彼此更生疏),都會想在短短時間內找出共同話題(有意思且聊得起來的話題),以便make connections。

想要「聊得起來」,必須彼此對該話題都有點熟悉或很熟悉。例如只要是有小孩的父母,無論到天涯海角,聊育兒、教養都可以很熱絡。人們常聊到的話題還有嗜好、時事、工作、生涯規劃、居住環境、旅遊等。不過,可能有人覺得,既然不知道什麼時候會遇上什麼樣的陌生人,又怎麼可能事先「準備」話題呢?而一個人又怎麼可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什麼都能聊呢?

沒錯,試圖成為博學的人不太實際,也不經濟。比較可行的策略,是增加自己平常關注的事物範圍,而且有機會的話就多了解深一點點,這樣才有聊的空間。我們不必強迫自己去關心或假裝關心原本不關心的事情,因為做不到。但是如果能擴展一下自己生活與閱聽的視野,在社交場合上就比較容易「連結」別人,也就是去附和、延伸別人拋出的話題。(而如果對方上道的話,也會來附和、延伸我們拋出的話題。)這樣子,就容易聊得起來。

舉個例子,雖然我自己沒有小孩,但是因為固定擔任與兒童聊天互動的志工,對於學齡兒童關心的校園與家庭話題,開學、考試、放假的週期,以及這個年齡層兒童的思考方式,都不陌生。如果在社交場合聽為人父母者聊育兒、教養議題,至少我不會覺得事不關己而興趣缺缺,甚至有時還可以分享一下擔任志工的經驗。

至於外國人,曾經有兩次,我向美國人詢問他們對美國總統大選的看法。不是我愛聊政治,而是碰面的時機剛好接近大選(所以是時事),而剛好我對於該國的選情有些關注(其實很少,但至少知道共和黨和民主黨的基本屬性,以及該屆候選人是誰。另外也知道小布希和柯林頓是哪個黨的……)。這是個小話題,至少展現我對對方國家的興趣和關注。不過,像這樣的話題並不是刻意準備的,因為我根本不知道會遇見這些人。

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有人喜歡歷史地理,有人喜歡流行或古典音樂,有人喜歡旅遊,有人喜歡運動賽事。每一個領域都可以是聊天的話題。當我們延伸自己的視野,不但能讓人生更豐富,在與新朋友交流時,也會得到意外的樂趣。




把國際觀帶著走——看懂世界的方法

當日本政府宣布開放台灣三十五歲以下青年赴日度假打工時,引起媒體大幅報導。筆者有個朋友就曾去紐西蘭度假打工一年,她談起在農場修剪葡萄枝、在冷凍工廠剝淡菜,還當過奇異果包裝員,後來甚至因為表現良好,晉升為領班。聽她述說種種經歷,不由得羨慕,後悔自己當年怎麼沒去爭取這種一生難得的人生體驗。

到不同的國家旅遊、工作或學習,可以讓我們見識到跟家鄉不一樣的民情,體驗多元文化,在這個過程中,很自然就拓展了視野。當然,現在資訊發達,不一定要出國,透過Discovery等頻道的節目,也能接收五花八門的異文化。總之,視野和格局大了,自己的世界自然會更大。

其實,所謂的國際觀,就是對國際情勢有敏感度,對自己國家以外的地方感興趣,並且有能力了解。

曾經跟外國人聊天,發現對方分不清Taiwan和Thailand有什麼差別,真讓人頭上三條線!設身處地去想,如果我們對他國的政經情勢和文化有基本的了解,隨口就能聊起來,甚至有自己的見解,必定會令對方讚嘆!以後如果你遇到外國人,除了介紹台灣之光李安和王建民,是否也能聊對方的家鄉事呢?

在全球政經版圖中,台灣不算大,能夠成為代工製造大國,可以想見有多少台灣商人不斷穿梭在國際間做生意、尋找商機。與外國客戶搏感情的能力,還真是未來台灣人必備的本事。

有些人覺得,「國際觀」這三個字在專家學者的呼籲之下,變得抽象而且陳義過高,何況一直以來也沒什麼具體的方法可以建立國際觀。有幸的是,國際關係專家劉必榮教授突破了這個瓶頸,寫出《國際觀的第一本書》,他想讓讀者在沒有學者專家分析的情況下,自己看懂國際新聞,自己具備分析的能力。也就是,學會一套「看世界的方法」。

書中分成三個部分,首先介紹國際政治的大架構,例如中國崛起的總體趨勢、美國與俄羅斯的競合,以及中、日、韓三國的舊恨新仇等等,有了這些架構,就可以看出國際局勢的基本脈絡。接著,再討論當前國際熱門的政經議題,石油、糧食、災難和衝突,讓我們快速掌握重點,進入狀況。國家之間的互動,往往遵循著某些「遊戲規則」,因此第三部分就解說達成外交政策目標的四大工具:軍事、經濟、外交、宣傳,讓我們能站在政府及外交人員的立場,去解讀各國的各種「行為」。

讀完這本書,會得到三個驚喜。首先,它講的完全不是印象中艱澀冷僻的國際關係理論,讓我們發現原來國際關係可以輕鬆讀!第二,除了講解國際新聞,書中還提到許多國際政治的軼事和典故,哇,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舊怨新仇簡直比小說還精采!第三,讀完這本書,再去瀏覽今天的國際新聞,你會發現國際情勢變得「透明」,更容易理解國際新聞背後的「眉角」了!

如果說還有一個額外的驚喜,那就是終於,終於我們可以建立國際觀了——不是靠死背歷史地理,而是有一套看世界和思考世界的邏輯,可以把國際觀帶在身上,成為我們的競爭力和自信。

劉教授發現許多人其實很想了解國際情勢,只是苦無方法。為了讓一般人也能對國際關係產生興趣,他醞釀了許久,嘗試寫作方法,終於以「第一次讀國際關係就上手」般的親切方式呈現,並廣受肯定。這本《國際觀的第一本書》,也正是台灣人建立國際觀的第一本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