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2012

出門散步,會有好事發生哦!:讀《漫步在海邊》

這是至少一年前,某個朋友推薦我看的書,可是當時我沒有認真地把書名抄下來。直到今年台北書展,逛到心靈工坊的攤位時,才又想起這回事,趁機把書買下來。

我真的後悔了。後悔自己怎麼沒有早點讀這本書。

十五年前,讀了維吉尼亞‧吳爾芙所寫的《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深深被吳爾芙的思想所震懾,開始用一種前所未有的角度思索女性的處境。所謂自己的房間,指的就是自己的空間。作者認為女性就跟男性一樣,每個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空間,有自己可以自由運用的金錢,這樣才能保有獨立的人格以及思想的自由。大意是這樣。

十五年後,讀《漫步在海邊》(A Walk on the Beach),兩個獨居在海邊小鎮的女性,因偶然結識而展開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從中讓我看到女性在中年和老年時期如何活在自己的空間。


作者瓊‧安德森在51歲時遭逢中年的心理危機,她的子女成年離家,她與丈夫的關係陷入停滯,而她的寫作事業也彷彿在原地踏步。她不知道自己接下來的人生要怎麼過,是否該維繫婚姻?是否該繼續出書創作?要怎樣才能活得快樂?人生的意義又是什麼?苦無答案的她,暫離了在紐約工作的丈夫,回到麻州鱈角的海邊小鎮上獨居,那是她兒時成長的地方。

在一個霧濛濛的二月天,作者去海邊散心,在孤寂荒涼的海岸上,遇見一位老婦人,大約八十多歲,身材高挑,神采奕奕。兩人隨性地聊了起來。作者感覺到這位老婦人氣質優雅,動作靈活,言談之間閃爍著智慧,跟一般的老人很不一樣。巧合的是,兩人的名字都叫作瓊。因為談得來,兩人便相約再見。

這位老婦人是瓊‧艾瑞克森(書中為了區隔,都稱為老瓊)。特別的是,老瓊的丈夫正是心理學界鼎鼎有名的學者艾瑞克‧艾瑞克森(Erik Erikson),相信讀過普通心理學的人都知道他。他所提出的人類發展階段理論,被收錄在每一本普通心理學的教科書中;他曾是佛洛依德的學生,後來另闢蹊徑,建立了自己的理論。作者認識老瓊的當時,艾瑞克年事已高,住在安養院中,老瓊則在鎮上獨居,常常去探望、照料他。

從書中我們有機會認識這位心理學界大老的妻子,她從小就是個特立獨行的人,年紀輕輕便單槍匹馬飛到歐洲去學現代舞。後來在維也納認識了艾瑞克森,兩人成為伴侶,育有兩個子女。他們各有自己的事業,艾瑞克森是哈佛的教授,老瓊則跳現代舞,也著書立論。

作者和老瓊很快成了忘年之交。在面臨人生低潮之時,能認識老瓊這樣的人,可說是極大的幸運。老瓊就像是作者的人生導師,每每在作者透露負面思考的時候提點她,此外更以自己的人生經歷向作者展現,人生的下半場當然可以活得很精采。老瓊曾教作者玩一種編織遊戲,在編織的過程中向她開示人生各階段的使命與挑戰(這應該算是某種類型的藝術治療吧)。作者因此得以回顧自己的人生,透過肯定自己的過去,建立邁向未來的信心。

當然,也不是只有老瓊對作者有貢獻。老瓊因為有了作者的陪伴而過得更加充實,甚至在丈夫過世時也多虧了作者陪她走過憂傷。後來,老瓊更積極寫作,將艾瑞克森的人生發展階段理論作了進一步的擴充……

雖然作者亟欲擺脫人生中種種的桎梏,不過有時又會裹足不前。有一天,作者的表姊邀她一起去祕魯參加印加古道健行,那是一段挑戰體能的探險旅遊。作者很猶豫,擔心自己做不到,就想問問老瓊以及自己丈夫的意見。沒想到老瓊直率地跟她說:

妳別再徵求別人的同意了,這到底是誰的人生?當初妳不也是沒問過別人意見就跑來鱈角的嗎?……妳難道還不明白沒有人會逼著妳去追求自由嗎?妳得靠自己去爭取呀。

不知道為什麼這句話震撼了我。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在做人生決定的當兒,考慮的常是「做不做得到?」和「可不可以做?」,而不是「想不想做?」和「要不要做?」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會因為擔心做不到或做不好某件事情而乾脆直接放棄?

時至今日,女性是否都有了自己的房間、自己的空間?有多少女性能夠像老瓊這樣,在躺進安養院之前,都堅持過著獨立自主、自由積極的生活?有多少女性,無論單身、結婚、離婚、分居或年老,任何狀態之下都能保有自己的空間,包括物理的空間和心靈的空間?

與老瓊的友誼,永遠地改變了作者的人生。現在的她,彷彿老瓊的傳人,透過寫作、演講等,將開拓自我的人生智慧,傳遞給每一個正在尋求人生出路的讀者,每一個想要take a break的女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