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2012

金錢和資源有經濟學,才華和感情也有經濟學


有時候覺得,現代人實在挺可憐的。遠離大自然,在工商社會中過著機械般作息的生活,常常操到快爆肝,還要面對各式各樣的人造事物,常感到應接不暇。舉個例,近幾年來世人最感迫切需要理解的常識,可能是與財經有關。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投資理財和經濟景氣的資訊儼然成為現代公民必須具備的常識。無論看電視、看報紙、去銀行、跟朋友聊天或上網,很難不碰觸到相關的話題。我個人認為,經濟是比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還要困難的知識範疇,因為用慣智慧型手機的人,似乎比了解經濟狀況的人多很多。而一旦一項知識範疇複雜到無法讓每個人都理解,就不免出現詐騙欺瞞的行為,出現想從中牟取利益的壞蛋。

如果到台北街頭隨機抓10個人來問,我們可能會發現其中有8個人曾經或正在投資共同基金。但是如果要這8個人說說看「基金是什麼」,恐怕沒有一個人能說得清楚。

這就是現代人的困境。世界上有太多的事物需要我們去了解,但我們的時間有限,才智也有限,想要避開詐騙欺瞞的陷阱,掌握判斷世事的原則是很重要的。在有餘裕的時候,透過知識的學習,以及有系統的資訊吸收,我們可以累積對世事的正確理解,並克服偷懶與盲從的誘惑,減少犯錯的可能。

或許這就是為什麼,《哈佛博士的街頭經濟學》這本書會被選為「早晨閱讀運動推薦必讀書」,因為生活中有太多事都與經濟有關:只要是有限的資源,就必有分配的問題;懂得思考供需法則、成本和利潤的關係、誘因和效益的大小,不但能讓我們「以小觀大,聰明過日子」,還能幫助我們避免跌入因小失大的陷阱。



本書作者金大煥是哈佛大學的經濟學博士,他把最基礎的經濟學概念,與日常生活中人們會關心的話題連結在一起,透過實例的鋪陳和探討,讓我們理解經濟學的要點。

例如,在第三章中提到垃圾郵件的問題。垃圾郵件的擾人,大家都不陌生,我們常要花時間刪除那些不請自來的郵件,而目前坊間也還沒出現完美的防堵軟體。這個令人頭痛的問題,如果真的有人能夠解決,就算得一座諾貝爾獎也是應該的吧!

那麼,經濟學家是如何理解垃圾郵件的問題呢?作者引導我們從「利潤誘因」的概念來思考,也就是如果某個行為帶來的潛在利益,大過於付出的成本,就會形成誘因,誘因愈強,人們會愈積極去做這件事。垃圾郵件就是如此。若發送垃圾推銷郵件的人,真的能夠得到客戶的回覆,發送垃圾詐騙郵件的人,真的能騙到錢,這種行為就會一直存在。(雖然我從沒聽過周遭親友有人曾經回覆過垃圾郵件,但是一樣米養百種人,誰知道呢……)

作者分析,如果要解決這個問題,有兩個方向,一是減少潛在的利益,二是提高成本。第一件事不容易做到,因為我們無法規勸收件者別去回覆垃圾郵件、別讓發送垃圾郵件的人有賺頭。第二件事也不容易做到,但是或許有朝一日會變得可行,那就是讓發送郵件的成本提高,例如每一封寄出的郵件都必須支付一筆費用。當大量發送郵件的成本提高到難以有利潤的程度,垃圾郵件就會消失了。「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賠錢的生意沒人做。」這句話其實就是從經濟角度思考。

在之前的文章〈Bye囉,俄羅斯!〉中我曾提到,生產石油等天然資源或原物料的國家,很容易會養成對這些東西的依賴(賣祖產),而且會讓政府和人民疏於開發別的賺錢能力。其實這個概念就是從《哈佛博士的街頭經濟學》中學到的。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天然資源豐富的國家就像富二代一樣令人羨慕。記得我們的政府也曾經多次強調,台灣是沒有天然資源的國家、能源必須仰賴進口等,種種聽起來很悲哀的說法。但是,難道天然資源多就真的比較好嗎?

本書作者在第十三章分析指出,石油資源豐富不直接等於人民生活過得好。在委內瑞拉、奈及利亞、哈薩克、伊朗和伊拉克等國家,我們看到石油引發了政爭、政變、軍隊叛亂、外敵入侵、貪汙腐敗、專制政權等負面的後果,而對天然資源的依賴也導致國家經濟未能升級。甚至,由於油元收入豐厚,政府用來補助學費、救濟失業,到最後卻讓人民失去鬥志,也失去了競爭力。

只要一點點經濟學的思維,就能帶領我們跳脫先入為主但謬誤連連的日常思考。經濟學是一門很喜歡講理的學問,強調市場法則、供需法則、資源分配等,提供我們獨立判斷的支撐點。誠如本書所言,能明辨經濟是非的人,總是特別吃香。我們不求自己變成經濟專家,但希望可以在真假資訊充斥的情況下,更輕鬆地做出聰明的決策。

以下是書中所探討的一些有趣問題:
 .明天的股價可以預測嗎?
 .大學延畢得付出多少成本?
 .垃圾電子郵件收到怕,經濟學家能讓它消失嗎?
 .在什麼情況下,會員集點卡會變得不管用?
 .為什麼人再聰明,還是會跌入因小失大的陷阱?
 .在歐洲搭地鐵不用查票,是因為那裡的人比較誠實嗎?
 .為什麼市場上要有投機的行為才健康?
 .自己出產石油的國家,就能變得富強嗎?
 .與外國訂定自由貿易協定,受害的產業要怎麼補償才公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