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2012

站在寵物的立場想一想:讀《小羊的寵物》

當小朋友吵著要養寵物時,爸媽應該答應嗎?這個問題,似乎許多家長都遇過。有些家長考量的是客觀環境的限制(居家空間是否能夠容納),有些家長考量的是照顧的問題(誰來確保飲食、衛生與健康)。對於後者,似乎小朋友都會信誓旦旦地向父母保證,自己會負責照顧好寵物。

小孩子期盼養寵物的心是真誠的,但實踐起來偶爾(或常常)會打個折扣,這也是沒辦法的事。父母在決定要不要答應孩子請求的時候,更要考量的是,身為家長的自己是否能夠也願意接下照顧寵物的責任。

有人說,養寵物的經驗可以豐富孩子的生活,可以培養孩子對生命的尊重,這都很有道理。不過,在這個工商發達、消費主義盛行的社會,有不少人把寵物當成消費產品來看待,也是不爭的事實。

何謂消費產品?一是產品可以用錢買,二是依產品受歡迎和喜愛的程度,可以出現不同的價差,三是買回家如果不喜歡又不能退貨,可以考慮扔掉,四是如果產品老舊損壞,可以考慮扔掉,五是最後賣不出去的產品,廠商會考慮銷毀。

如果把消費產品的特性放在寵物(如貓、狗)身上,會發現這種狀況令人難以接受——怎麼可以把貓狗當成消費產品呢?但是在我們的社會中,這難道不是實際在發生的事嗎?

例如,某一部以拉不拉多犬為主角的電影大賣座,會使得許多人對這個品種的狗兒心生好感並興起飼養的念頭,於是相關的廠商開始引進和繁殖,以因應大眾暴增的需求,並趁機賺一筆。人們歡歡喜喜地把狗兒迎回家去,但也許過沒幾年,狗兒長大了造成飼養的壓力,或是狗兒好動的特性讓主人難以應付,於是,其中的一些狗兒被棄養了,出現在街頭或較偏僻的鄉間。由於幾乎每隔幾年就會有動物電影上映賣座,所以每隔幾年這類熱潮就會流行一次,只不過每次的動物主角不太一樣。

這就是為什麼,每隔一陣子,會有民眾報警要求把妨礙居家安寧或衛生的流浪狗帶走,也有民眾抗議政府怎麼可以每年花大筆公帑撲殺流浪動物。至於比較不為人知的廠商這邊,由於供需的數量抓得沒那麼精準,或繁殖出來的狗兒有些「賣相」不討喜,賣不掉的狗兒便被活活餓死。(這些悲傷的結局不是我掰的,上網很容易找到相關的影片和新聞和部落格在探討這類議題。)

相信大多數家庭在飼養寵物時,都投入了許多的心力,許多小朋友也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豐富而寶貴的生活經驗,並與寵物培養了深刻的情感。不過我們也不能否認,有些飼養者真的只是五分鐘熱度,有些飼養者真的沒有能力對不想繼續飼養的動物做好妥善的安置。

如果遇到有小朋友吵著要養寵物,或許父母可以帶小朋友一起來讀這本《小羊的寵物》(Josef Schaf Will Auch Einen Menschen)圖畫書。


小羊球球很想養寵物,他跟爸媽請求了好多次了,爸媽都不答應。球球想養什麼寵物呢?他想要跟其他的小羊一樣,養一個「小人兒」。

「我的同學都有一個寵物人,為什麼只有我不行?」
「我只要一個小小的寵物人就好,我一定會常常清潔籠子,保持乾淨。」
「我的生日快到了,送我一個寵物人好不好?」
「我會陪他玩。」

這些說詞,大家都不陌生吧。

在學校的「寵物日」那天,小羊球球的同學們都帶了「寵物人」去學校獻寶,而球球卻只能帶著他的舊玩偶去參加。

來自同儕的壓力,很少人能免疫。總之,爸媽終於在小羊球球的生日那天送他一個寵物人。球球好開心!也從此展開了照顧寵物人「小傢伙」的忙碌生活,以及跟寵物人一起玩耍的愉快時光。

不過,每當小羊球球做完功課,想要跑出去玩,媽媽就會提醒他去清理一下寵物人的籠子。每當天氣好的時候,媽媽又會叫球球把寵物人綁上繩子,去外面活動(遛人)。

有一天,當小羊球球跟同學們一起帶寵物人到外面去玩,他們想試試看,把小傢伙的繩子放開會怎麼樣。沒想到,繩子解開之後,球球的寵物人小傢伙一溜煙就跑掉了……這下該怎麼辦?森林這麼大,去哪裡找?小羊球球只好回家跟爸媽哭訴。

天漸漸黑了,爸媽帶著擔心又著急的小羊球球一起去找小傢伙,沿路上還驚動了許多森林裡的居民,大家一起出動去找「人」……


這個由波伊(Kirsten Boie)撰寫、威希特(Philip Waechter)畫插畫的故事,最特別的地方在於主體性的翻轉。作者把飼養者設定為小羊,把被飼養者設定為人,讓讀者產生一種奇異的閱讀感受:當人被降格為寵物之後,我們似乎會比較願意關注「身為寵物是什麼樣的感覺」。

看到人被買來送給小羊當生日禮物(還附帶一個籠子),或許我們比較能體會消費產品是什麼意思。

看到人被關在籠子裡,或許我們會更清楚感受到住在籠子裡的狹窄和不自由。

看到人被綁上繩子、被期待耍把戲給主人看,或許我們會重新思考這當中是否有某些奴役的成分。如果人不喜歡被奴役,那動物呢?

這故事並不試圖給人答案,卻提供了很多機會,讓讀者去反思和討論。至於我自己的暫定結論則是,為了動物著想,不把他們帶回家養在空間有限的居住環境(尤其是籠子裡),或許反而是一種慈悲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