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是好事。
沒錯,在面試的時候,應徵者若表現出積極爭取該職缺的態度,通常會給面試官留下較好的印象。至於進入職場之後呢?積極的員工也通常被認為產能較高,所以企業樂於雇用態度積極的人。不過,老實說,有某些積極的行為還真是讓人頭痛。
新人懷著積極的態度進入一家公司,一開始往往力求表現,希望盡快讓同事以及主管看到自己的成績。這一點無可厚非。不過,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文化,如果新人不花點心思了解文化,就逕自以自己的方式求表現,有時反而會造成反效果。
兩種令人難以消受的積極:
一、以為多表達自己的意見就是積極。
有些人會錯意,以為只要多表達意見,就表示自己有在思考、有在參與,認為這樣就會被肯定。其實,意見多並不是重點,意見有效才重要。企業在進行許多決策時,都是屬於聚歛性思考,也就是討論的最終目的是要找出解決方案(而且是在有限的時間內),而腦力激盪的發散性思考往往只是中間的一個過程。當大家忙著在找出可行方案,準備決議付諸執行時,如果新人還在那裡天馬行空發想新方向,自然會被認為是狀況外,甚至阻礙了會議或專案的進行。
另外,每家公司在針對業務進行討論時,往往有一定的「脈絡」或「慣常模式」,新人若不細心體察,很有可能踩到地雷,例如沒搞清楚哪些部門的主管之間有權力鬥爭或意見不合的歷史、某些類型問題的決策者可能不是頭銜最高的那位主管、某個看起來很低調的同事可能在公司內深具影響力……還不了解一家公司的潛規則,就大動作張揚自己,豈不是有點危險?
二、以為爭論就是積極。
不知道為什麼,有人會認為在職場上讓步是一種軟弱的行為,所以當自尊受威脅或自己的意見處於弱勢時,就刻意表現出強硬、強勢的態度。也有人相信哭鬧的孩子才有糖吃、積極爭取才能得到好處,但表現出來的積極行為卻是爭論和爭執。
其實,在職場上不可避免地會與人發生爭論,但千萬要記住,爭論必須是工具,也只能被當成工具,而不是目的。我們可以在想要達成某個目的時,透過爭論來強化自己的立場(例如透過「強調」你的情緒,讓眾人體會這件事對你的重要性)。
但是必須小心,別陷入爭論之中,更別因此產生失控的情緒反應。因為當我們陷入爭論之中,其實已經不是在處理問題,而是進入人際關係的攻擊和防衛。人在爭論的時候,往往會不理智地堅持己見,而且通常也沒有在聽對方說什麼,更沒有多餘的心思去彌合兩造之間的差異。換句話說,已經是為了爭論而爭論。
像這樣的爭論,就不是在展現自己的積極,反而會讓人覺得這個人很難溝通。雖然企業內部的確需要多元的聲音,而企業也應該給員工充分的空間去表達自己的聲音,但是我們必須很清楚,每一次爭論的代價是什麼?是可以爭取到我們想要的資源?可以讓對方感受到我們在乎的程度?還是我們誤以為這樣是美德,會因此凸顯自己的重要性、受到別人更多的敬重?會不會在爭論之中,我們浪費了時間和金錢等資源,且傷害了公司內部同事的感情?
錯誤的積極,其實是一種傲慢。自顧自地發表個人的意見,不就是無視於團隊的需求嗎?與眾人在無益於實際目標的論點上爭執,不就是想在過程中彰顯自己嗎?
而如果再看得深一點,這些錯誤的積極,有時候並不是當事人有意識地表現出來的,而比較像是當事人被自己的需求所綁架:想要得到肯定和認同。在這個需求的背後,其實是強烈的不安全感和缺乏自信;因為不確定自己能對團隊的目標有所貢獻,所以丟出一堆不著邊際的意見,以填補薄弱的安全感。因為不能承受自己能力不足的焦慮,所以透過爭論把焦點轉移到非關鍵的議題上。
積極是好事,至少不是壞事。比起擺爛和放空,積極可能還是比較討喜的。我曾看過有新人在進公司的第一個月,就以具建設性的意見並能尊重各方感受,而展現出自己的「好用」,受到眾主管的肯定和重視。
放眼我們四周,或許早已有一些好的範例可以觀摩學習。何不讓有用的積極真正成為我們職場生涯的利器,幫自己加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