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5/2012

一億個孩子怎麼教?一次一個的小信仰

瀏覽TED的演講,不時會發現一些有意思的講者或主題,能帶來啟發性,或引人深思。不過我有時會想,能站上這個論壇的演講者,除了要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有所成就之外,其實還得具備良好的表達和溝通能力,以及要能說流利的英語。而由於有這樣的附帶條件,這個論壇其實已進行了一種人們沒意識到的篩選和過濾。

講這幹嘛?大概是私心希望,有一天,在華文世界裡的卓越人士,也有機會能對全世界發聲,例如是否有個論壇是用中文演講,然後翻譯成多國語言,讓這些華文世界的人士可以把他們的理念傳播給世人。

蘇克拉‧波絲(Shukla Bose)來自印度,她的這場演講名為「教育孩子,一個一個來」(Teaching one child at a time,但她其實不是教育界出身。她本來是個白領知識份子,在大企業裡工作,卻在26歲時選擇創業(2003年),成立Parikrma人道基金會,其工作地點是在印度的貧民窟,服務的對象是貧民窟裡的兒童和成人。這個基金會的主要目標是幫助貧民窟的人們脫離貧窮,而具體任務是讓孩子受教育。


波絲指出,在印度,光是班加羅爾一個地方就有800個貧民區,共住著200萬人。而全印度有兩億個年齡在4至14歲之間的兒童沒有去上學。有一億個兒童在上學卻沒有學會閱讀。有一億兩千五百萬個兒童不會簡單的數學。此外,印度的教育成效不彰,教師的曠職率很高,每四個教師就有一個是一整個學年從未到過學校!

波絲打算成立學校來教育貧民窟的孩子,可是貧窮的人實在太多了,需要幫助的孩子數以億計,基金會的人力和財力都有限,怎麼辦?波絲認為,教育貧窮孩子的任務,不是以數量規模決定成敗,因為不管目標有多大,教育是必須「一個一個來」的事業。唯有透過專注教好一個又一個孩子,才能將希望帶進印度的貧民區。

六年來,波絲的基金會一共成立了四所學校、一所專科學校,共教過一千一百個學童,這些孩子來自28個貧民區,以及4所孤兒院。波絲的願景是讓這些孩子接受完整的教育,讓他們上大學,讓他們未來得以脫離貧窮,做有價值的工作,過充實的人生。

這個基金會並不因為服務的對象是窮人,就把標準降低。相反地,他們找來了盡可能最好的師資(包括從美國名校延攬人才),添購多元教學的設備,提供學生符合印度中等教育認證(ICSE)的課程。而且為了讓貧民窟的孩子不被全球化的浪潮排擠掉,學校是用英語教學。因此這些孩子畢業後,具備跟一般人同等的學力。

給孩子教育,所造成的改變慢慢擴散到全家。

剛開始,貧民窟的居民並不相信自己的命運可以改變,但是當父母們終於答應讓孩子去上學之後,就會很積極地參與,因為他們跟全天下的父母一樣,都希望孩子能活得比他們更好。學校的家長會出席率總有八成以上。令人感動的是,家長第一次來的時候,簽到都是蓋指印(因為不識字),但是漸漸地,他們開始會簽自己的名字了,因為孩子們回家之後會教爸媽!

於是,後來也有家長向學校反映,希望能開課給父母來學習。於是基金會成立了課後補習班,讓家長在學校放學後來上課。

這個基金會不但提供教育機會,還幫忙處理家庭問題,包括協助酗酒的父親們戒酒,以及給父親們廚藝訓練和營養學知識,讓這些父親在學校的廚房裡工作,負責為孩子們準備餐點。這些父親們不但有了工作、贏得自尊,更因此感受到自己的人生有價值。

除此之外,為了讓父母們更願意送孩子來上學,基金會盡量雇用學生的家長或親戚來學校擔任職員,也讓高年級的學生接受技職訓練,使他們畢業後容易找到工作。

有個女孩,本來在當女傭,受教育之後,現在立志要研究神經科學。

有個小男孩,本來在車站前乞討,進了幼稚園之後,才過四個半月就開始會說英語。

印度貧民窟之多,需要受教育的窮孩子之多,只能說一眼看不完。波絲將這個「讓窮孩子受教育,改變貧民窟人們命運」的終極目標,切分至可以具體執行的規模,那就是「一次教好一個孩子」,因為她相信,當品質達到了,規模和數量自然會達成。

無論一億有多大,只要願意從1開始數,總有一天會數到一億。愚公移山不就是這樣的精神嗎?這是個不容忽視的,一次一個的小信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