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2012

去卡拉OK唱歌的人,提供卡拉OK的人:讀《低IQ時代》

我曾經覺得《低IQ時代》這本書可能不會賣得很好,不過最近居然在網路書店的即時榜上瞥見它,好奇之餘又把這篇心得讀了一遍,並稍微修改了一下。


我以為,大概不會有太多人願意承認社會人民IQ集體沉淪的事實。因為本書的主題,等於是時下常說的「唱衰」,唱衰者人人得而誅之啊!

有時候會覺得,社會現象的演進就如同週年慶期間的百貨公司人潮,愈是有令人熱血沸騰的商品,人群推擠的力量就愈大,推著推著,容易在混亂中失控。結果當然不會是每個人都買到那項商品(畢竟商品是有限的)。有人在這個推擠的過程中受了傷,有人在這個推擠的過程中得了利。得利的人當然喜孜孜地不吭聲,受了傷的人則破口大罵,控訴這抱怨那。挨罵的,通常是百貨公司(管理不當、供貨太少),得利的,好像也是百貨公司(賺到業績和新聞話題)。

或許大家認為只有少數人會去擠百貨公司週年慶。不過除了百貨公司,還有很多地方都可能吸引人潮聚集。不管有形或無形,人潮多的地方總會形成某種社會現象。

在本書中,大前研一引用了《卡拉OK資本主義》一書中的論點,說明世人約略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去卡拉OK唱歌的人,一種是提供卡拉OK的人。

去卡拉OK唱歌的人,什麼都不用想,只要跟著字幕就能唱得出來。這種人通常是財富被奪的一方。至於提供卡拉OK的人,則需要動腦思考,創造或維護卡拉OK這個商業架構,因此是奪取財富的一方。

我覺得這個例子非常鮮活地體現出財富流動的部分真相。其中的「卡拉OK」我們不妨代換為iPhone、休旅車、演唱會、Facebook、阿凡達、職棒比賽……其實,可以賣座、賣錢、聚集人氣的東西都可以試著代換進去,看看會怎麼樣。

在這些聚集人氣的事物當中,往往是提供者在奪取財富。這一點看起來理所當然。比較妙的是,使用者往往不覺得自己的財富在過程中被奪取。甚至,當我們從事著那些財富被奪的行為時,還誤以為自己在創造財富、發想創意或展現自我!

或許這就是消費和休閒娛樂的本質。人活著總是要消費,總是要有休閒生活,錢財本來就是流動的,有何不可?不過退一步想,為什麼每個人都想成功,但多數人實際上比較樂於歸屬於財富被奪的一方,而只有少數人真正努力在奪取別人的財富?(在此先不把「奪取」想成有暴力性或非法性,而只是商業機制的一部分。)如果一個社會中,想要善用知識和技能去賺取財富的人變少了,甘於財富被奪取的人變多了,無形中社會集體智慧的進化就會變慢。

大前研一指出日本社會智慧衰退的現象,包括:人民任由媒體擺布,新聞報導什麼就照單全收,例如當新聞報導「吃納豆有助於減重」,隔天就有許多人一窩蜂去市場買納豆;電視上充斥著「猜謎節目」和「搞笑綜藝節目」,而且來賓答錯愈多,收視率愈好。年輕人對課業、工作缺乏企圖心,沒有熱情,只關心自己眼前的事(這個現象與《下流志向》一書可配合著閱讀)。

遺憾,但也不令人意外的是,書中所列舉的一些現象,似乎在台灣也看得到,例如:

只讀容易懂的書:書店的暢銷排行榜中充斥著簡單好讀、立即管用的書。閱讀這種書無須自己思考,而且讀完自我感覺良好。相對的,那種需要思辨、無法馬上看懂的書,銷路節節下滑,乏人問津。

從事不必用腦的休閒活動:其實看電視本身就不太需要動腦,不過現在「猜謎節目」和「搞笑綜藝節目」充斥,讓人們在觀賞時更沒有挑戰心智的機會,沉陷在娛樂和麻痺的狀態下。

「一極集中」現象:有人氣的東西,人氣會變得更高;暢銷的東西,會變得更暢銷。換句話說,人們因為看到別人的選擇,就也做出同樣的選擇,使得該事物爆紅。例如一夕成名的廣告、藝人、商品,變得比以前多了。透過YouTube、Facebook、部落格等平台的瞬間傳播,造就出愈來愈多的「爆紅」人事物。不是說這些爆紅的事物有什麼不好,不過仔細觀察,它們之所以爆紅,往往都是引發了某種情緒反應的結果,而且許多會有暴起暴落的傾向。一旦群眾的注意力轉移,就不再被注目。

不思考,卻很有意見的人:透過各種網路平台,人們愈來愈容易發表自己的意見,而隨著意見的聚集,似乎形成類似輿論或民意,進而影響到更多的人。問題是,po在網路上的意見,看似具備思考性、議論性,而且充斥著延伸資料的超連結,但有些時候容易流於情緒反應、意氣用事,到最後形成兩極的意見在爭論、比人氣。以政治議題來說,光是比較「誰的人氣高」、「誰比較愛台灣」這類氣勢,是不足以形成理性的政策辯論氛圍的。不過許多時候大家似乎都是沉浸在這種情緒大於理性的氛圍之中。

我們不一定要把這些現象稱為低IQ,但是有必要了解,在這些現象背後得利的是誰?不用腦思考、不提出批判的人,終究會落到弱勢的一方,而得利的是政府、政黨,以及利用低IQ創造獲利的企業。

獨立思考、理性思考的能力,一向是學校教育所強調,可是不知道為什麼,涉世愈深,就愈覺得獨立思考和理性思考好像並非大眾想事情的習慣。當然,沒有人覺得人云亦云是好事,但多數時候大家好像都是人云亦云,以簡單的答案和非黑即白的結論為尚。

其實,思考是一件很累的事。明辨是非也很累(世上可以是非分明的事情還真少)。如果有可能,我們似乎比較希望,盡量能由他人來幫忙思考,所以才會在買書時參考暢銷排行榜,投資時只要理專說連動債風險小利潤高,我們就相信,反正也搞不懂那些複雜的衍生性金融商品。能夠參考別人的意見,照著做、跟著做,不但有安全感,生活也會比較容易而簡單,犯錯出糗的機會也比較小。

只不過問題在於,國家或個人都不是靠少犯錯或集體行動就可以維持成長的。經濟發展的原動力是人才,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民普遍不思考,將會危及國家的競爭力。未來,世界是沒有國界的。未來,財富會集中到「勝利組」的人身上,而缺乏適當能力(例如電腦技巧、英文能力)的人,就算有財富也會被掠奪而去。不想思考的人,就等於把決定權交給別人。

在全球資本主義的時代,我們只能以知識武裝自己,靠自己的腦袋存活下來。思考與否,就不是無關緊要的事。

大前研一也談到日本社會的特殊問題。日本銀行的存款利率為零,儲蓄率卻特高,人民寧可把錢存在零利率的銀行裡(還要被扣管理費),也不願想辦法投資,增加財富。他分析,金融機構和企業就是利用銀行存戶失去的利息,去處理金融機構的不良債權或企業的債務。也就是說,政府利用零利率政策在救經濟,犧牲的是日本人民的財富,但是人民卻不反抗。

人民用選票選出的政府,本來就難以照顧到全部的人民,何況,多數政府都會有意無意地偏袒某些群體。在台灣,就有人批評政府獨厚高科技產業,給予優惠的賦稅減免,無形中使得一般上班族的負擔增加。

想要不被政府和企業操弄於股掌之間,需要靠理性思考的力量。理性是健全社會很需要的特質。那些穩定發展的國家,例如德國、英國,都有理性思考的傳統。而我們的社會似乎滿喜歡用熱情來領導的,有時候就會因此掩蓋掉理性的聲音。

大前研一鼓勵讀者起而行,從自己做起,善用頭腦,強化自己的競爭力。這大概也是個人可以努力的方向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