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2012

有夢的孩子,遇上有心的大人

這是一部在幾天之內,瀏覽人次就接近百萬的影片,也是一部意外擊中我淚腺的影片。



肯恩(Caine Monroy)是個九歲的小男孩,住在美國洛杉磯東區。他的爸爸喬治經營一家二手汽車零件行,不過生意不是很好,而且由於大部分業務已經透過網路,所以店裡通常沒什麼客人。

不知道是因為陪爸爸顧店太無聊還是怎樣,肯恩發展出一個很特別的興趣,就是把紙箱拿來切割、黏貼,製作成遊戲機台(arcade),在爸爸店裡開了另一家店,名為Caine’s Arcade(以下簡稱「肯恩的店」)。這裡的每一部機台都是他親手設計和製作,例如有一個機台是(迷你版的)投籃機,另一個是足球台,用膠帶捲成一顆小球來玩。甚至他還自己做了一部抓娃娃機(claw machine)。

肯恩在爸爸的店裡擺設他自製的機台,漸漸地愈做愈多,占據了整個店門口。他還煞有介事地製作專屬的名片、門票(一美元可以玩四次,二美元可以買fun pass玩到飽),而且在每一部機台上貼了一個電子計算機,只要輸入門票上的號碼,再按個開根號,就可以比對這張門票是不是正版的。

肯恩的店只在週末營業,他很喜歡自己設計的專屬藍色制服。不過他不會穿這件衣服去上學,因為覺得可能會被同學嘲笑。

可惜的是,由於來爸爸店裡的客人不多,即使肯恩很積極地招攬每個來買汽車零件的客人,卻都沒有人想玩肯恩的遊戲機台。直到有一天,尼爾凡(Nirvan Mullick)來買汽車零件,發現這家用紙板打造成的店很有趣,於是掏錢買fun pass玩了起來。尼爾凡是肯恩的第一個顧客。

尼爾凡得知肯恩一個人打造出這樣的遊樂場,他覺得肯恩根本是個天才,很希望給他鼓勵,讓他開心。他問肯恩的爸爸,可以做些什麼。爸爸說,如果你能找一個客人來,肯恩就會樂昏了,因為他好希望有人可以來玩他的遊戲機台。

尼爾凡心想,好啊,我就來幫肯恩拉客吧!

本以為尼爾凡會找幾個親朋好友或鄰居來捧場,沒想到他玩更大:在臉書上發起了一場活動(Filmshoot & Surprise Flashmob at 9 year old’s DIY Cardboard Arcade),邀請全洛杉磯的人在某個周日下午來肯恩的店裡玩,而且他也計畫好要把這個故事拍成影片。活動的訊息被轉貼到某個人氣很高的臉書頁面上,迅速地傳播出去。

10月2日星期天,爸爸故意開車載肯恩出去吃披薩,還帶他去遊樂場到處逛。而在此同時,一群人已在肯恩的店門口集合,開始「布置」了起來。他們畫了很多海報和標語,還開起party,非常歡樂。連NBC電視台也聞風派記者過來採訪和報導。

等到爸爸載肯恩回到店裡,這個小男孩瞪大了眼,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景象。爸爸說:「終於有顧客來光臨了耶!」顧客,很多顧客。肯恩掛著滿臉的笑容下了車,看著在店門口聚集的男女老少。他們全都在這裡等肯恩,不但熱絡地向他打招呼,還齊聲對他說:「我們是來玩的!(We came to play!)」

於是這小小的遊樂場有了「客滿」的一天。大家輪流向肯恩買門票,玩他設計的遊戲。只見肯恩這個「老闆」忙進忙出,好不快活。這個由九歲小男孩親手打造的樂園,擁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溫馨故事。

現在,得來解釋一下淚腺失控的原因。

一直記得美國國務卿、前總統夫人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Rodham Clinton)曾經出過一本書,名為《It Takes a Village》,並且曾在一次演講中說明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教養一個孩子,需要全村之力)這個理念。她說,這句話是來自非洲的古老諺語,提醒我們無論世界怎麼變,唯有家庭功能健全、社會提供支持和協助,孩子才得以順利長大成人。

過去,所謂的社會就是一個村子,大家會互相照應,彼此扶持,但現代社會的型態改變了,社會的結構變得破碎而混亂,同一個家族的親戚彼此可能住得很遠而難得碰面,人心之間更變得疏離。在教養上,為人父母者愈來愈沒有外部的資源可以援用,僅有的心力也通常只夠放在自己的小孩身上……

然而,看了肯恩的這段小故事,讓人重新感受到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的深意。一個有夢的孩子,原本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他歡迎大家進來他的世界,他很想跟大家分享他的創意和遊戲,可是沒有人來,也沒有人知道在一家不起眼的二手汽車零件行一隅,有一個用紙板打造出來的異想世界。


其實並不是人心冷漠,而是人心沒有連結起來。後來,透過一個有心的男子,把一條條原本不存在的線補上了。人們來了,不但與肯恩連結上,也把他的心填滿了。

我試圖想像,在活動結束後的那天晚上,肯恩是帶著怎樣的心情進入夢鄉?在影片的最後,肯恩回憶起當天回到店裡,看人群聚集在店門口附近,本以為是有人在舉辦遊行活動,後來看到人們手中舉的牌子,他才知道原來這些人正是為他而來。他最後說:「我覺得好驕傲(And I was proud.)。」

在我們的身邊,哪一個孩子是沒有夢的呢?

有機會的話,是不是我們也可以效法尼爾凡的精神,用我們可以想到的方式鼓勵孩子,讓他們知道他們很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