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5/2012

聆聽美國的頻道:This American Life

在iPod被我荒廢之前,This American Life是我最喜歡聽的網播節目(podcast)。可惜最近因為生活習慣的改變,聽廣播節目的時間只剩下每天睡著前的十分鐘(說不定只有三分鐘)。再加上近來好像都在收看TEDTalks,結果都沒花心思去追任何podcast節目了~世界上好東西太多也是種苦惱啊。

This American Life是美國芝加哥公共廣播電台製播的節目,如果翻譯成「美國人這樣生活」,不知是否恰當呢?記得對這個節目的初步印象是:主持人講話很快,咬字很「家常」,用來練習聽力似乎有點吃力。不過節目內容實在很有趣、很有料、很有味道。有興趣試聽的人,可以在iTunes Store找到它,或是直接上網到This American Life的網站下載收聽。



探觸人生的種種滋味

平常在台灣聽到的廣播節目,內容不外乎播放音樂、人物訪談、話題討論、活動宣傳,以及哈拉和賣藥等等。我對廣播節目的製作是外行,不過我推測台灣應該很少有廣播節目會用三個月以上的時間籌備一集的節目。

This American Life節目每週播出一集,每集會有一個主題,而主題本身就常常很耐人尋味,例如:Break-UP(分手)、It’s Never Over(沒完沒了的事)、Roadtrip!(公路旅行)、Home Alone(一個人的日子)。每集長度約一小時,除了開場和串場和預告之外,通常會有三個故事(story)。

所謂的故事,就是與主題有關的人物訪談,但並非單純的你問我答,而是穿插著主人翁與相關人物的訪談,以及旁白、獨白等等,更重要的是,還配上超有fu的音樂,整個兒讓人沉浸在那個氛圍裡(強烈建議:不想聽說話也不喜歡聽人說英語的人,還是可以為了那個fu而試聽看看哦)。

我聽過幾個讓人感觸很深的故事。例如在It’s Never Over那一集,有一位女士正面臨著一個沒完沒了的煩惱:她在七、八年前(確實時間有點忘了)向一位老人買房子,當時這位老人又病又窮,又沒有親人,名下只剩這棟房子。老人需要錢,所以必須賣房子,但是賣掉房子之後他就沒地方住了。於是他開出一個特別的條件:房子可以便宜一點賣,但是買主必須答應讓老人繼續住在裡面,直到過世為止。意思就是,買房子送老人。

當時,女士和老人都覺得,以老人衰弱的程度,應該沒幾年就會去見上帝。萬萬沒想到,房子易主之後,老人的身體狀況反而漸漸恢復了,就這麼住在已經不是自己的房子裡,一年又一年。經過了這些年,女士已經有了自己的小孩,需要更大的居住空間,可是這個附送老人的房子,讓她備感困擾。

訪談時,那位女士被問到,有沒有曾經期望老人快一點去見上帝?女士用略為窘迫,卻又誠懇的語氣回答,是的,其實有時候跟老人打招呼問好時,會私心希望他回答「不太好」!而老人被問到,會不會覺得住這麼久不好意思,老人說,這並不是他能夠掌控的,他不會有罪惡感。

在這段故事進行的過程中,聽眾可以聽到背景傳來悠揚的鋼琴彈奏聲,這是老人彈著鋼琴,樂聲迴蕩在房子裡。

一個沒有對錯,卻有著無奈和包容的真實故事。

因為熱血,所以有料

This American Life節目的製作小組為了蒐集題材,不斷尋找、徵集和篩選可行的故事,並在決定故事之後,出發到當地採訪故事主角和相關人士。一則故事的訪談錄音可長達12小時,而這些錄音資料經過消化、篩選和剪輯,出現在節目中只會有15分鐘左右。可以想見,前製、訪談和後製所需的時間和心力都相當吃重。此外,節目首播時還是以live現場進行。(曾經試著以預錄的方式播出,但是感覺不對,所以又恢復現場直播。)故事訪談的片段當然都先錄好並剪輯完畢,但是主持人的串場以及配樂,都是現場播出時即時搭配在一起。(據說每集現場播出時,錄音間裡都會聚集一堆「觀眾」。真想知道如何報名參觀。)

對於故事的選擇以及主題的設定,這個團隊是很有心得的。例如在Roadtrip!那一集,有個年輕人搭乘長程灰狗巴士穿越沙漠地區,車行了好幾個小時之後,還是在荒涼的沙漠中。年輕人試圖找同行的乘客攀談,但是大家都冷漠不回應,甚至在得知他打算錄音之後更對他敬而遠之。年輕人描述著那種荒涼和寂寞,讓人很能感同身受。

主持人Ira Glass主張,故事要好聽、吸引人,必須注重「細節」(吳念真導演也有這樣的看法)。他在進行訪談時,會引導受訪者描述事件發生的過程,包括時間、地點、情節的順序、相關物件……有具體細節的故事,就是會讓人忍不住想聽下去,想知道接下來到底會發生什麼事。細節引人入勝。然後,還要能在故事的結尾,引導出主角的反思(reflection),也就是故事的意義(significance)所在。

原來,結構的存在並不會讓一個廣播節目顯得呆板,反而是使它豐富且具有層次的要素。就像一部好的藝術作品,嚴謹嫻熟的基本功不可或缺,美學的原理不可或忘。在節目的背後,有著如此嚴謹的製作態度,難怪那麼耐聽!

然後,我也熱血了一下

為了對這個節目,以及主持人有更多的了解,上網查到主持人Ira Glass的背景,也在YouTube找到幾則相關的影片。似乎Ira Glass很願意教大家如何製作電台節目,不但在影片中解說,事實上1999年時還與一位漫畫家Jessica Abel合作出了一本「教戰手冊」——《Radio: An Illustration Guide》。哈,我上亞馬遜書店把它買來了。薄薄的一本,只有32頁,17x23.5公分的詭異開本。相信應該是有很多聽眾熱愛這個節目,所以才催生出這一出版物的吧!

拜讀完一遍,對於這個節目的製作流程有了概略的了解,也讓人對節目製作團隊感到由衷的敬佩。作者知無不言,開誠佈公地娓娓道來。Ira非常鼓勵大家可以自己試試製作廣播節目。對於有心了解美國文化,以及喜歡欣賞好故事的人來說,這個節目是上上之選。

相關資料

(a) This American Life節目的網站www.thisamericanlife.org
屬於芝加哥公共電台WBEZ 91.5 FM的節目。因為是公共電台的節目,每年都會舉行募款活動,主持人會特別撥出時間來,呼籲大家捐點錢,幫忙支付網路傳輸費等等。

(b) 奇書《Radio: An Illustration Guide》, by Jessica Abel & Ira Glass
這本「書」的頁數雖少,內容卻比想像中豐富,總主題是:How to make radio that is good(如何製作好的廣播節目),子題則有:
- Where do stories come from?(節目中的故事是哪裡來的?)
- Things come together, or: glomming on(主題會自己成形)
- The art of the interview(訪談的技巧)
- Writing: getting your story straight(撰稿的技巧)
- Editing: the invisible art(剪輯)
- Putting music to words(配樂)
- From the top, take 2(節目開頭的引言)
- From the top, take 3

(c) 同場加映:This American Life 單集故事介紹:《抱錯嬰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