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2012

另一件動物可以啟發我們的事:道德行為

有兄弟姊妹的人,是否在成長過程中的某個時刻,曾認定爸媽對自己「不公平」?有些人可能覺得爸媽重男輕女,有些人則心知爸媽比較重視老大或疼愛老么。無論如何,「不公平」的事情一定曾出現,「不公平」的感覺每個人都經歷過,重點是,我們如何讓這樣的經驗影響自己?

如果看到動物對「不公平」的處境也是超級不開心,是否能給我們一點療癒?

法蘭斯‧狄瓦爾(Frans de Waal)出生於荷蘭,是個生物學家,他的研究領域是黑猩猩的社會行為。他特別感興趣的是靈長類的道德概念。在論文與書籍中,他常把動物行為與人的行為做比較,使我們在看動物行為時,不是停留在純粹的生物研究觀點,而是能同時省察人之所以為人的處境與抉擇。這部TEDx影片所要談的就是動物的道德行為(Moral behavior in animals)。在TED網站上收看,可選擇中文字幕。



「人性」是個大家聽慣也用慣的詞彙,似乎暗示著除了人以外,其他的動物就沒有慈悲、同情、公平、正義等概念。這其實是個誤解。例如,狄瓦爾發現黑猩猩在打架之後會有和解的行為。在弱肉強食、優勝劣敗的競爭世界裡為何需要和解呢?似乎是動物個體之間也會有維護關係、修補關係的需要。

狄瓦爾指出,道德的兩個主要支柱是互惠(reciprocity)與同理(empathy),表現出來的就是公平(fairness)與同情(compassion)。

動物的合作概念

他先播放了1937年拍攝的動物實驗影片,來說明靈長類動物如何合作:圍欄裡有兩隻黑猩猩,合力拉繩子(各拉一條),要把箱子拉近圍欄,以取得箱子上的食物。由於箱子很重,只有一隻黑猩猩的話是拉不動的,因此產生了合作的需要。狄瓦爾要我們觀察,兩隻動物如何溝通以決定拉繩子的方式。從影片中可以看到,兩隻黑猩猩發展出同時性,也就是在同一個時點一起出力拉,這樣才有效果。

這樣的動作看起來似乎稀鬆平常,不過別忘了大多數的動物是做不出這樣的合作行為的。接著,另一段影片呈現,當兩隻黑猩猩其中一隻不餓或不想出力拉繩子時,另外一隻會怎麼做。

我們看到,不餓的黑猩猩會一直分心,想到旁邊去,但是餓的那隻黑猩猩會一直要同伴回來,不斷催促牠幫忙拉。而等到箱子終於拉過來之後……很有趣的是,這隻餓的黑猩猩倒是會把不客氣地把同伴的份吃掉(不會因為對方也出了力,就認定食物要一人一半)。

狄瓦爾指出,餓的黑猩猩很清楚自己需要幫忙才能達成目標;不餓的黑猩猩本身沒有拉箱子的動機,但還是願意幫忙,這就是互惠(你現在幫我,我以後幫你)的概念。

狄瓦爾自己則以大象做實驗。兩隻大象同樣要學會合作,把箱子拉近,以取得箱子上面的食物。大象很快就學會要一起拉(這一次,如果不一起拉,不但箱子不會移動,繩子還會扯掉)。

實驗中偶然發現,有一隻大象發現了省力的(作弊)方式,牠腳踩在繩子上,讓繩子不會被扯掉,然後讓另一隻大象做完所有拉繩子的動作。而箱子靠近之後,這隻作弊的大象倒是不會忘記把食物吃掉。大象的聰明程度有沒有超乎我們想像呢?

動物的同理心

同理心代表著能了解別人的感受,並與別人一起感受。其中一環是透過表情或身體模仿對方,與對方同步。另一環則是透過認知,也就是站在對方的角度看事情,所謂的設身處地。

舉例來說,呵欠會傳染的這個現象,就被科學家認為是一種同理的表現。黑猩猩和人一樣,看到同類打呵欠的影片,不久之後自己也跟著打呵欠。安慰也是人和動物都會有的行為。

動物的利他行為

利他指的是在意他人的處境。狄瓦爾介紹了一個利他選擇的實驗。兩隻黑猩猩待在相鄰的籠子裡,其中第一隻擁有紅色和綠色兩種顏色的代幣(token)。如果牠拿紅色代幣給實驗者,實驗者就會餵牠一塊食物。如果牠拿綠色給實驗者,實驗者就會同時餵兩隻黑猩猩食物。換句話說,紅色代表只有自己,綠色代表利他。無論這隻黑猩猩選紅色或綠色代幣,牠自己都有東西吃,所以如果牠偏好使用其中一種顏色的代幣,那就是牠刻意的選擇。

研究發現,如果第二隻黑猩猩都沒有任何反應或表示,第一隻黑猩猩使用綠色代幣的比例接近60%。如果第二隻黑猩猩有做出一些行為引起牠的注意,則選擇綠色代幣的比例會升高至65%左右。但如果第二隻黑猩猩是用威嚇的方式,第一隻選擇利他的行為會減少至53%左右。

似乎,黑猩猩本來就有某種程度利他的傾向,而同伴的行為將會影響這種傾向的強弱。人是否也很像這樣呢?如果我們要拜託別人幫我們,威嚇似乎不是很有效的方式。

動物的公平行為

最後一個實驗要探討動物的公平概念。兩隻僧帽猴待在相鄰的籠子裡(牠們原本是同一族群,所以可以說是互相認識)。如果牠們學會把一顆石頭交給實驗者,實驗者就會給牠們一塊小黃瓜。這樣的動作可以持續進行二十次,兩隻猴子都能學會這個流程。

接下來,實驗者改變給的食物。第一隻猴子拿到的仍會是小黃瓜,另外一隻則拿到葡萄。(對僧帽猴來說,葡萄比小黃瓜好。)這個差異,造成了不公平,兩隻猴子會有什麼反應呢?

第一隻猴子先拿到小黃瓜,沒事,吃下去。然後他看到第二隻猴子用石頭換到了葡萄。接著,第一隻猴子遞出石頭,再次拿到小黃瓜,咬了一口,確定不是葡萄,此時牠把小黃瓜往籠子外扔了出去!還搖動籠子、伸手拍打地面表示抗議。而在此同時,牠看到第二隻猴子又用石頭換到了葡萄。

第三次,牠把手上的石頭往牆壁上敲敲,似乎要確定自己的石頭沒問題,然後遞給實驗者,無奈這次拿到的又是小黃瓜,牠再次把小黃瓜扔出來……

狄瓦爾說,這就是「占領華爾街」的猴子版。或許有人會覺得這個影片很好笑(如同現場聽眾的第一反應)或是覺得實驗很殘忍,但也就是這種對動物行為的觀察,幫助我們理解公平與不公平的意義與影響。他提到,許多領域的學者都不相信或不認為動物有公平的概念,但是這個實驗透露著不同的訊息。他認為,道德是演化來的,在靈長類動物的身上,不但有同理和安慰的本能行為,也有利他的傾向,也有互惠公平的概念。

遭遇不公平的對待時,人的直接反應其實會跟這隻僧帽猴差不多吧,只不過人因為經過社會化,懂得隱藏或修飾自己的反應。如果說對不公平的感覺是一種本能,那麼人類比其他動物強的,或許就在於可以選擇自己的回應之道。

狄瓦爾是一位活躍的科學家,2007年,獲選時代雜誌百大影響人物;2011年,獲Discover選為偉大科學家(Great Minds of Scienc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