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我是沒什麼立場跟著大家討論「教養」這件事,因為自己沒有小孩,所以我講出來的意見大概都被父母們視為「理論」。而為人父母的辛苦和辛酸,我也沒有嘗過,所以不管有什麼意見(或建議),講著講著有時自己也覺得不好意思起來。
不過,我還是終於決定寫完這篇介紹明橋大二醫師新書的文章,因為今天晚上聽我妹妹聊起她最近養小孩的心情。
她自陳,過去一向對小孩很有耐心(我可以作證),可是最近半年不知為什麼,常常容易發火,甚至有時幾乎要出現(我不確定是否已經出現過)歇斯底里的狀態。是的,我絕對可以理解,小孩在很盧的時候,會讓媽媽處於怎樣的情緒壓力之下……
既然再有耐心的父母都有可能飄移到臨界點,那麼教養這件事,實在就不能說是自己的事,也不是不干別人的事了。換句話說,為人父母者最好適時或經常尋求外援,別獨自承受育兒的壓力。我「建議」妹妹要給自己喘息的時間和空間,例如找機會讓自己獨處一段時間(孩子當然就交給別人顧)。而她也想到,或許不須要求自己每天晚上都煮飯給家人吃,偶爾外食可以讓自己比較輕鬆,也更容易愉快地跟孩子相處。
現代的為人父母者,似乎比過去的父母都更把教養子女當成人生的重大功課。對孩子投入更多資源和心力的同時,似乎也讓彼此之間少了一些緩衝的餘地。我有時候真的會杞人憂天地想,那些只生養一個子女的家庭,如何不對這個獨生子女抱持著高度的得失心?當孩子小的時候,她(他)會很享受父母以及所有長輩集所有寵愛於一身的獨特優越感,但是長大成人之後呢,我猜想她(他)可能(在某個時刻)會拚死想逃離這樣的集體關注……不過這畢竟也只是我的理論罷了。
好的,言歸正傳,父母若想要尋求一些外援,除了親朋好友之外,或許可以考慮讀幾本明橋大二醫師的書。
明橋大二醫師已經出過好幾本育兒、教養的實用書,從《教出耀眼的孩子》《這樣說,教出令人稱羨的孩子》《這樣讚美與責備,孩子知道你愛他》,到《教養,有時需要換句話說》等,都是用漫畫來呈現育兒教養的情境,透過「行不通」和「行得通」兩種情境的對比,讓為了教養孩子而常處於焦頭爛額狀態的父母,可以很快理解有效的教養原則,並付諸實踐。
除了可讀性高,這系列書還有一種療癒性。(這個時代很流行療癒,大概大家的壓力都很大。)明橋醫師會特別注意媽媽(主要照顧者)的心情,例如會不時肯定媽媽們已經盡自己所能去照顧孩子,同理媽媽們每天為了孩子忙得焦頭爛額,以及「無論自己多努力,總有人在旁邊指三道四批評小孩沒教好」的那種無助……
當然,最重要的是,明橋醫師把一些育兒教養常見的問題和情境(例如小孩很盧的時候)整理出來,給父母具體的建議,包括怎樣對孩子說出管教、安慰、同理、稱讚、責備的話。參考過這些經過深思熟慮的建議,為人父母者可以選擇不讓自己在情緒或壓力中失控,也能避免在無心之間讓孩子遭受不必要的言語傷害。
在《教養,有時需要換句話說》這本書中,明橋醫師回答了父母們最容易感到疑惑的20個教養問題。其中包括:
*自從生了第二個小孩之後,老大似乎會嫉妒,而出現「重回嬰兒期」的現象,讓父母很頭痛,這時候,該怎麼辦?
*不管寫作業還是練鋼琴,有時候只是提醒孩子哪裡要改進,孩子就氣得哭了起來,這時候,該怎麼辦?
*父母都想教導孩子有禮貌。但是教孩子跟別人道歉,孩子卻彆扭地不肯說,這時候,該怎麼辦?
*大家都說要多讚美孩子,難道不會把孩子寵壞嗎?以後孩子長大,會不會變成聽不到讚美就什麼也不肯做?
*孩子不喜歡上才藝班,該苦口婆心地勸說,還是為了他們好而逼他們去?
*孩子開始變得愛頂嘴,甚至開始會講髒話,這時候,該怎麼辦?
相信照顧過小孩的人都能體會,以上任何一種情境,在發揮到極致的時候,是多麼容易把大人搞瘋……所以,教養真的是亟需耐心和愛心的過程,許多父母在這過程中不時感到心力交瘁、無助和自我否定,許多父母其實需要支持。
為人父母者,唯有先把自己的情緒照顧好,才能更輕鬆自在地照顧孩子的情緒。而在這個過程中,參考明橋醫師的建議,就可以學到在不同情境下如何回應孩子的言語和行為,減少教養的挫折感。
所以看起來,教養的事,有時聽聽別人的建議也不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