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有人引述馬雅預言,宣稱2012年世界將會毀滅,不過也早早有人主張,這是重生的開始。回歸現實,今年將如同往常,出現各種變動,身為老百姓的我們,也只有隨機應變。
1月14日台灣總統大選結果底定,接下來人民可以預期,馬政府將貫徹其「不統、不獨、不武」的主張,以及從九二共識出發,延續其兩岸政策。不過,既然兩岸關係牽涉到兩造,對岸的政治領導人是如何擘畫、推動其兩岸政策,就成了不能不關注的問題。對岸的領導人並沒有提出或同意「不統、不獨、不武」的主張,而所謂的九二共識,兩岸領導人所認定的內容是否相同,也還有待探討。
再者,中國與台灣的關係從來不是與世隔絕的互動,這中間會牽涉到美國、日本等國家的利害關係,因此,相關國家的態度和反應是如何,恐怕也不能不當成子題來了解。
大選之後,放眼世界,還有很多事情有待人們的抉擇:
俄羅斯將在3月舉行總統大選。雖然沒意外的話就是普丁。
法國將在4月和5月舉行總統大選,現任總統薩科奇尋求連任。
中國將在10月召開十八大,胡錦濤和溫家寶準備交棒給習近平和李克強,而全國有將近七成的各級領導人都將進行接班。
美國將在11月舉行總統大選,現任總統歐巴馬尋求連任。
其實,對老百姓來說,經濟有成長,社會有公義,一家有溫飽,應該就是對執政者最基本的要求了。只不過,這世界上有些政治人物往往還想追求更多的東西,而資源又總是那麼有限,因此就不免陷入爭奪,世界也就不會那麼平靜了。
這或許是我們需要關心世界大事的一個原因。
讀《國際觀的第一本書》:一條讓你與世界接軌的快速道路
「建立國際觀」這個話題,好像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在新聞中出現一下。但是到底什麼是國際觀?分不清巴基斯坦和巴勒斯坦、伊朗和伊拉克,是不是就沒有國際觀?台灣人需要怎樣的國際觀?台灣人該怎樣建立國際觀?這些問題似乎還沒有人提出進一步的討論和解答。
為什麼要有國際觀?
國際觀,簡而言之,就是對國際情勢有敏感度,也就是對自己國家以外的地方感興趣,並且有能力了解。但是問題來了,當社會各界的意見領袖們沉痛呼籲台灣人應該要有國際觀時,我想許多人心裡可能會有一個聲音:沒有國際觀又不會真的怎麼樣,我以後又不選總統,也沒有立志去跨國企業上班,就算沒有國際觀,日子還是照樣過,不是嗎?
的確,如果我們不能體認到,了解台灣以外的世界,對我們有多重要,那麼每天報紙雜誌踢爆的名人八卦,或是電視談話性節目的口水大戰,已足夠用來打發時間了。可是,我們不能不體認到,我們是個有生存危機的小國。
如果台灣是一個資源和物產豐富,石油和糧食都不缺的國家,經濟力量強大到沒有人敢來惹我們,那是最理想不過的了。然而事實正好相反。台灣本身所擁有的資源相對貧瘠,雖然經濟表現不錯,卻高度仰賴出口。換句話說,台灣並沒有遺世獨立的條件。更重要的是,我們長久以來一直面臨著國家主權上的威脅,對岸的共產政權,沒有一天不想將台灣納入其國土。中國大陸的崛起,讓亞洲諸鄰國無不戒慎因應,台灣怎能天真地以為可以共享崛起的成果,而不必付出代價?
或許由於「中華民國」曾經是聯合國安理會的成員,目前仍是中華文化的復興基地,而且還是全球筆記電腦超過80%占有率的「製造大國」,我們並不覺得自己小,我們自認為是「泱泱大國」的國民。但是從台灣的外交現況、人民對國際事務的關心和參與,都在在顯示其實我們是小國:
……小國就算積極參與國際組織,她所關心的事務還是相當侷限,多半還是限於區域內的事務。對於全球性的事務,她就算有心,也是無力,所以慢慢地格局就小了。這只要看我們自己媒體上有多少國際新聞,以及國際新聞報導裡出現過的國家名字有多少,就可以得到證明。……(摘自本書第七章)
小國該有的危機意識
本書作者劉必榮教授提醒我們,其實小國應該比大國更加關注國際情勢的變化,要懂得善用自己的地理優勢、資源優勢,或是國際情勢,以左右逢源或拉攏大國的方式,來確保自己的安全和利益。只不過,小國的行為往往不是這樣。無論是無力關注,還是無心關注,我們對發生在這座島嶼之外的事情沒什麼感覺,我們對國際事務沒什麼看法,我們對國際之間的外交、經濟、宣傳,甚至軍事等「遊戲規則」沒什麼概念。
常常有人將國際情勢比喻成一盤棋。不懂遊戲規則的國家,不可能贏;只關注自己手上有什麼棋,而不去看對手握有哪些籌碼,也不可能贏;認為自己既然沒有贏的希望而乾脆放棄,那更注定要輸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國際觀的第一本書》出版,就顯得相當有意義。劉必榮教授說,他在二十多年前就動念想寫一本「讓一般人都看得懂的國際關係書」,因為他發現許多人其實很想了解國際情勢,只是苦無方法。如今,劉教授終於整理出一般人看得懂的「看世界的方法」,讓有興趣的讀者能更容易進入狀況。
格局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作者透過三個面向,教我們看世界的方法。首先為我們畫出國際政治的大架構,例如中國崛起的總體趨勢、美國與俄羅斯的競合,以及中、日、韓三國的舊恨新仇等等。接下來,再從石油、糧食、災難和衝突,這幾項近年來備受關注的政經議題,來看國際關係的動態。國家之間的互動,往往遵循著某些「遊戲規則」,因此第三部分就以外交、經濟、軍事和宣傳這四種重要的工具,來解讀各國的各種「行為」。
讀完這本書,我個人感到最大的好處是,國際新聞突然如撥雲見日般清晰了起來。點閱網路上的國際新聞,也變成一種享受,因為都能看得懂了!這不就是知識能給人的最大樂趣嗎?以下這些問題,都是近來國際新聞的熱門、也是重要的議題,如果它們有引起你的好奇和疑問,請翻開《國際觀的第一本書》,就能找到相關的討論。
◎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鄰國在抗議什麼?
◎中國崛起,亞洲各國是喜是憂?
◎漢城更名為首爾,韓國想跟中國歷史劃清界線?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為什麼還是大國?
◎原屬蘇聯的中亞小國,何以還能牽動國際局勢?
◎油價飆升,全球要看哪些國家的臉色?
◎印度想當大國,該向美國還是中國靠攏?
◎伊朗試射飛彈,是假動作還是真挑釁?
◎種族屠殺遭譴責,蘇丹何以不怕經濟制裁?
◎北極,國際爭逐的新戰場?
◎颶風、洪水,天災重創帶來哪些後遺症?
我個人相信,再怎麼小的國家,也應該把自己看得夠大!但是與此同時,也不該忽略國際政治的現實面——我們無法改變全球政經環境驟變的事實,我們無法改變產業景氣快速消長的事實,我們無法逆轉國際情勢變遷的趨勢,但是我們現在,現在就可以為明天的自己、明天的台灣做些準備,而國際觀的建立,就是「知己知彼」的基本功,在無國界的未來,是我們重要的後盾。本書提供一條快速理解世界的道路,讓我們的格局提升,順利與世界接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