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2012

阿榮,不必再吃運功散了

2012年的大事之一,就是1月1日起台灣〈兵役法〉部分條文修正案生效,將於2013年開始實施募兵制。

2011年12月13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兵役法〉部分條文,將停止徵集役男服常備兵現役。國防部宣布,於民國83年(1994年)1月1日以後出生的台灣男性,在2013年屆臨役齡(18歲)時,不需服(強制性的)義務役,改為接受4個月的常備兵役軍事訓練(這難道沒強制性嗎?)。至於在此之前出生的男性,自2013年起,若未服過兵役,應服1年的替代役。

這對大部分的役男來說,應該是好消息吧?只不過,運功散的銷售量可能會開始下滑。

正巧,德國也決定廢除徵兵制了,自2012年起不再徵召青年入伍服義務役,取而代之的是募兵制。

德國實施募兵制的理由,主要是經費緊縮,無法維持龐大的軍隊陣容,未來將減少5萬人左右。另外,藉由募兵制來徵集志願從軍的青年,德國希望訓練出更精銳的部隊。

或許因為徵兵制的強制性令人反感,在台灣和德國,服義務役的男性多半是心不甘情不願的去當兵。俗話有云「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當兵似乎是件令人無奈卻又必須去做的事,不但要冒著學業、工作無以為繼的風險,還可能危及感情和婚姻。君不見台灣演藝圈的男性偶像,許多藉由保留在學身分,極力推遲入伍服役的時間,因為退伍之後演藝事業幾乎歸零的人所在多有,怎不教人心驚。

如果說當兵有好處,大概就是有人宣稱當過兵的男人會變得比較成熟(基本上好像沒錯,但這會不會是大部分男人在當兵之前太不成熟的緣故?)。不過隨著少子化的趨勢,讓寶貝兒子去當兵,真的會讓為人父母牽掛不已。

不過話又說回來,維持軍力畢竟是國家的大事,強國需要有壯盛的軍容來嚇阻(很多)敵人,弱國更需要有軍力來保衛自己。

以德國來說,納粹時期的德軍令歐洲四鄰喪膽,現在德國成了經濟強國,雖然態度上反戰,卻必須派出軍隊,到世界各地參與反恐、維和等任務,因為這是大國的「責任」。《2012全球大趨勢》分析德國廢除徵兵制的後續發展,認為在經費不足、人民普遍反戰的氛圍下,實施募兵制是否能造就出精銳的部隊,以負起國際間所期待的責任,是令人存疑的。

至於台灣,廢除了徵兵制之後,軍力會變強還是變弱?好像也得觀察觀察。

好男不喜歡當兵的現象,或許會在募兵制實施一段時間之後有所轉變。例如美國大兵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就還算不錯。美國自越戰結束後,1973年起停止徵兵,實施募兵制。(至少)從兩件事可以看出美國人對軍人的尊崇。

美國在2001年發動阿富汗戰爭,2003年發動伊拉克戰爭,大批阿兵哥被送到海外參與戰事,後來隨著戰事漸歇,他們陸續返鄉。美國國內媒體與各團體透過溫馨感人的方式,宣傳這些大兵對國家的付出,也表達對他們的思念、歡迎與感謝。


(阿兵哥回家時受到狗狗的熱烈迎接)


這類影片在網路上有很多。另外,去年我在華盛頓特區參觀了韓戰紀念碑和越戰紀念碑,發現園區的設計規劃很特別。


韓戰紀念碑把殉國軍人的面容和身影刻劃在一片黑色牆上,讓人感受到戰爭確實是用一個一個真實的生命打出來的。看著這些軍人的形象,遙想他們當年在戰場上的拚搏,無法不令人動容,整個園區散發著肅穆的反省與追思的氛圍。

(Freedom is not free. 自由並不是沒有代價的。)

(慘白的塑像,像幽魂般,讓戰爭更顯淒涼。)

越戰紀念碑則是將為國捐軀的軍人名字逐一刻在碑上,以尊榮每一個為國犧牲的生命。相信這樣的方式,對他們的後人也會是一種慰藉和致敬。前來憑弔的人,或能感受到戰場上殺戮的殘酷,或能感受到犧牲者的英勇,或能感受到生命的偉大及脆弱。



在兵荒馬亂的大時代下,人命如螻蟻,不會有計算價值的餘地。但相信無論生在什麼時代,無論是承平還是戰亂,無論處於敵對的哪一方,我們誰都不願意自己的生命是無足輕重的存在。或許因為這樣,國家必須特別強調軍人的榮譽心與愛國心,不然的話,還真的不知道為何而戰。

(好怪的結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