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012

遇見聰明鸚鵡艾利斯:讀《你保重,我愛你》

動物是有靈性的。

光看這句話,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會同意,對嗎?

可是也不能否認人類真的很矛盾。既然知道動物是有靈性的,卻又同時能夠殺雞宰羊,吃遍天下動物而無動於衷。莫非,我們真的以為,只要動物被歸類為「牲畜」,就沒有情感和靈性可言?或是在我們大啖葷食之際,乾脆暫時以「失憶」的方式忽略動物靈性之存在?

那麼,如果說,動物不只有靈性,還有智性呢?哇,這對人類來說想必是不可承受之重吧?

其實,《你保重,我愛你:我和我的聰明鸚鵡艾利斯》(Alex & Me)這本書,並沒有討論這麼沉重的問題。這本書的內容是關於一隻有智性的鸚鵡。牠,本來應該像寵物店裡的其他鳥兒一樣,被某個人買下,去到某個美國家庭,成為某個小孩子的寵物鳥或起居室的活動擺飾,學會說幾句俏皮話以便跟主人鬥鬥嘴,娛樂來客,直到數十年的壽命走到盡頭。如果艾利斯的遭遇真的如同寵物店裡的其他鳥兒,那麼牠將沒有機會充分展現自己的認知能力,活出精采的一生。(雖然我不能肯定怎樣的一生對鸚鵡來說才算是自我實現,但我認為艾利斯的人生堪稱精采。)



一切的緣起應該是研究動物溝通能力的學者艾琳.派波柏格,也就是本書的作者。她在實驗室中養了幾隻非洲灰鸚鵡,透過教導牠們說話、辨認顏色和數字、做算術等等,了解牠們的認知和溝通方式。透過她的研究,我們看到非洲灰鸚鵡的智力超乎想像,這幾隻實驗室裡的鳥兒不但展現認知能力,也有各自的情緒和脾氣,更能自己整合所學,把學過的字彙組合成新的字彙。

必須說明,艾琳並非科班出身(原本學化學),她以非洲灰鸚鵡做出來的實驗結果,並不被科學界的主流所認同,而是比較被視為旁門左道。因此,不但發表論文不太容易,還得一再辛苦的尋找研究或教職的缺,而且每隔幾年就得為研究經費發愁。

所幸,以非洲灰鸚鵡為對象做實驗,充滿了樂趣(和挫折)。鸚鵡不像機器一板一眼沒驚喜,也不像細胞組織先天具有疏離感。鸚鵡不但擅於與人互動,甚至,嗯,有表演慾,會「脫稿演出」,因此甚受媒體的歡迎。

艾利斯出場的方式非常特別。他來自芝加哥歐黑爾機場附近的一家寵物店。艾琳到店裡去,想買一隻非洲灰鸚鵡來開始進行實驗。當時店裡共有八隻非洲灰鸚鵡。老闆問艾琳想要哪一隻,艾琳不知道怎麼挑,就請老闆幫她選。

根據描述,老闆是用網子網住一隻最好抓的鳥。就是牠了。接著那隻鳥坐了三個半小時的車到達實驗室,才從箱子裡被抓出來。當時牠一副驚恐顫抖沒膽沒用的模樣,完全看不出來有辦法參與動物溝通的實驗。他,就是艾利斯。艾利斯的名字是有來頭的,其實是「鳥類語言實驗」(Avian Language EXperiment)的縮寫。艾琳為了科學實驗要求的客觀性,不把艾利斯當寵物鳥養,還刻意跟艾利斯保持專業的距離(不要問我這樣的距離是多遠)。但即使如此,兩人還是培養出深厚的情感。

讀這本書,特別讓我感興趣的是艾琳和艾利斯的互動方式。例如,當艾琳反覆教導艾利斯學習,或是反覆測試某個項目的能力(例如辨別顏色或說出某個字),艾利斯也會覺得膩,這時他就會胡亂回答,或是顯出不耐煩的模樣。這樣的反應顯示,艾利斯不但有足夠的能力理解學習的內容,也會因為刺激不夠而感到無聊。這樣講似乎是廢話,可是一想到世界上有多少隻被當成寵物鳥的非洲灰鸚鵡,一輩子就關在小小的籠子裡,刺激量近乎零,那是怎樣的折磨呢?

然後,艾利斯還會惡作劇。

有一次,加拿大知名作家瑪格莉特.愛特伍到艾琳所在的城市來。愛特伍曾在她的某部小說中提到非洲灰鸚鵡把杏仁說成軟木果(cork-nut)的情節。艾琳知道這個情節的靈感來自艾利斯,因此特地邀請愛特伍到實驗室來,想讓艾利斯說「cork-nut」給她聽。貴客蒞臨實驗室,不知道艾利斯是害羞還是怎樣,無論艾琳怎麼引導、鼓勵,他就是不吭聲。僵持了很久,無計可施,愛特伍該告辭了,而就在愛特伍正要離開之際,艾利斯和他的同伴鸚鵡突然開始大喊「cork-nut!」

非洲灰鸚鵡因為會講話(不認為鳥兒有語言能力的人會說,牠們只是模仿人類的聲音),感覺跟人的互動較好。在艾琳的實驗室裡,艾利斯和同伴們養尊處優。牠們似乎了解到,無論艾琳或研究生都希望牠們展現出學習的行為或進展,因此「學會」利用這一點,對研究室的人頤指氣使,動不動就要吃的要喝的要出去散步。新來的研究生往往因此被操得半死,因為如果不順鳥兒的心,一整天的實驗可能都不配合,讓你徒勞無功。這應該可以稱為實驗對象對實驗者的反制約吧!

如果艾利斯只是會模仿人類的聲音,這本書就沒什麼好看的了。事實上,艾利斯的智力相當於五歲孩童,而且牠不時展現出令艾琳驚異的語言和行為。我個人覺得有幾個方面特別有趣。

其一,艾琳觀察到,艾利斯在經過一整天的語言學習之後,會在晚上睡覺時喃喃自語,重複唸出學過的字眼。這應該算是學習歷程的一部分。或許在休息時間,學習的內容會經歷一個整合的階段。我在另一本動物書《我的貓頭鷹寶貝》中看到類似的描述。雖然貓頭鷹不會講話,但是的確也會出現聽不懂意思的喃喃自語。

其二,艾利斯能夠察覺人類的情緒變化。有一次,艾琳因某種緣故心情不好,氣沖沖地走進實驗室,一進門,艾利斯立刻說:「Calm down」(冷靜)。艾琳覺得很驚訝,但是因為當時心情不好,衝口而出的反應是:「不要叫我冷靜!」艾琳事後研判,艾利斯應該是從她走進實驗室的腳步聲,察覺到她的心情不好。艾利斯一定是看過研究室的人在某種情況下說過「Calm down」這句話,並適切的模仿出來。

「你保重,我愛你」(You be good. I love you.)是艾利斯對艾琳說的最後一句話。原以為只是例行性的道別之語,沒想到隔天就發現艾利斯突然撒手「鳥」寰,結束了三十年的壽命(據說這種鳥通常可以活五十年)。回味這句話,實在欣慰又感傷。雖然沒有證據證明,艾利斯知道自己將離去,也沒有辦法肯定,艾利斯真的了解自己說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但是在艾琳的心中,這將是永恆的紀念。

艾琳的研究生涯過得辛苦。她全力投入實驗室做研究,卻一直沒辦法有穩定的生活和收入,常常因轉換工作地點而四處奔波。付出的代價就是,她的先生無法諒解她,兩人終究走向離婚一途。這實在是很遺憾。

看完此書,有一種深深的感動。生物所展現的豐富個性,彰顯了造物者的創造力。這本書呈現出一個我們人類並不想接受或承認的可能性,那就是每個生物個體都有其獨特之處。我的意思是,不只你家的寵物狗或寵物貓有個性,街上的每一隻流浪狗和流浪貓也都有個性。樹上的鳥兒、野外的山豬或山羌,即使因智力的高低、野性的強弱不同,能夠展現出的個性各有不同,但每一個生物都是獨特的存在。只是,如果要承認這是事實,恐怕人類會陷入僵局。

因為自認有靈性的人類,可能得重新思考,把家禽、家畜關在狹窄擁擠的欄舍、撲殺沒人認養或是生病的流浪動物、把動物送進單調無生氣的動物園中飼養,到底對不對?在熱愛自己寵物,把牠們當人看的同時,漠視某些動物受虐待或剝奪的現象,這樣算不算是精神分裂呢?

看這本書的人,應該很難不愛上艾利斯。雖然牠已經不在了,透過這本書的描述和回憶,牠獨特的個性和情感表現,無論是出於本能還是後天塑造,都在在令人莞爾,回味無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