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2012

唬爛的練習

記得好幾年前,曾幫朋友撰寫房屋的概念文案。「概念文案」這個詞是我自己發明的,意思是說,建案根本還沒動工,甚至連設計都還沒開始設計,只知道建地的位置、預定坪數、預定幾層幾戶、預定銷售對象,就要寫出一段文字來描述它。建築公司用這段文案來預告,近幾年內將推出哪些物件。換句話說,這段文字不負有銷售的任務(因為還沒有任何產品可以賣),而旨在傳達一種feel。

要寫出一則像這樣的文案,對我來說是很容易的,因為我從學生時代就喜歡寫一些虛無縹緲、多愁善感(、無關痛癢)的詩句。不過,隨著陸陸續續受託,要寫出一則又一則(也許有6~10個?),開始感到有點心虛了,因為一來我從沒實際去勘查過那些建物的所在區域,二來就算去了也沒有實際的建物可以看,三來我對房屋市場的商業運作全無概念,四來我自己也沒有購屋經驗。基於以上事實,說這些文案是在唬爛,應不為過。

不過,這種「用力思考打算購屋的人在想什麼」的經驗,還滿特別的。明明沒結婚,還要想像一下跟伴侶共同擁有一個小窩的感覺是什麼;明明沒小孩,還要想像一下把希望寄託在下一代的心情是如何;明明不是事業有成的商務人士,還要模擬一下坐擁豪宅有多麼得意暢快。

在台灣,房地產市場似乎一直都很蓬勃活絡,新案源源不絕在推出。只要到市街上逛一圈,一定能注意到大樓外牆上一幅又一幅的預售屋廣告。有時不免納悶,怎麼房子永遠蓋不完哪?如果真是這樣,那麼這種廣告林立的現象,勢必將是城市裡永恆的風景了。

週末的報紙,也可以看到一個又一個半版或全版的房屋廣告,有的強調溫馨,有的凸顯氣派,誘引著有意購屋的民眾趕快來看樣品屋,來參加建商舉辦的週末活動。有種感覺,人們似乎還滿容易被虛無縹緲的文案所吸引的。例如,許多建案會取個有外國風味的名字,像是翡冷翠、羅浮宮、米蘭、加州、紐約、京都……,彷彿只要借用了名字,就可以連帶著把相關的意象都借用過來,讓建案多了一圈光環,說不定也順勢拉抬了建案的價值和價格。還有一些建案是使用討喜的字眼,像是富貴、榮耀、至尊、極致、帝王……至於這些建案本身是否有任何建築概念或設計概念跟那個名字相關,就一點也不重要了。這樣的取名習慣,也算是台灣房地產市場的特色吧?

不過,如果以消費者的角度來看,一個好記又討喜的名字確實有好處,畢竟房子買下來之後要住好幾年,甚至好幾十年,如果建商能為本屬無機的建築物,賦予安全、溫暖、時尚、價值或dreams come true的聯想,居住在其中,應該會多一點愉快吧,何樂而不為?

話說回來,所謂的唬爛文,到底長什麼樣呢?特選兩則留念如下,以證明「老愛」愛因斯坦所言不虛:「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

之一
到哪兒,尋訪城裡最優雅的月光?
乘捷運,如一葉輕舟順風滑行,
把擾攘市聲留在繁華裡,
於是悠遊的心情,漸行漸近。
擺渡上岸時,切記輕巧慢行,
聆聽月光的指引,再享受一次回家的路,
伸手可及的新都會美景關係。

之二
想不到風就這樣鑽進衣袖裡。
清晨時,搖晃著一朵朵打坐中的雲靄,
黃昏時,吹鼓著一抹抹瞌睡中的晚霞,
從門廳進來一路追逐,毫不隱瞞四季的聲息。
隱者的心,是否也為之飄然欲動?
築一瓦,疊一牆,栽幾株花草,
心有幾分禪,空間就有幾分自在。
避靜之地,頤養最盛開的性靈。

咦,這兩個建案到底蓋好了沒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