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伊始,相信許多人都立定了新年的計畫,我也不例外。不過,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我訂下的行動計畫只有三項。
以前的習慣,會把想執行的計畫盡量都寫下來,最多曾高達20項之多。當初會這樣做,是為了發揮「心想事成」、「寫下來的願望就會實現」的精神。不過,後來漸漸發現,寫得多不如寫得清楚,例如「多運動」很籠統,如果改成「每週運動三次」或「每週上兩堂瑜伽課、跑步兩次」就比較明確。
於是,今年把計畫的數量減至3項,但是每一項計畫都很明確,難度也提高。這是為了對自己傳達清晰的訊號:2012年除了工作之外,就把精力集中在這3件事吧。
計畫已經開跑了,不過,在訂立這3項計畫之前,其實不自覺地做了一些預備的功夫,其中之一,就是讀了《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這本書。
不知道是否有許多人都跟我一樣,一直以來總有些想要達成的目標,例如學習語文、上心靈成長課程、做志工、增進投資理財的知識、看經典小說、學電腦……為了完成這些目標,可能蒐集過或購買過相關的教材、講義、書籍、器材等。然而,基於種種的原因,這些目標後來大多半途而廢了,剩下的,是已經不使用卻也沒有處理掉的教材、講義、書籍、器材等。這些物品一點一點地累積起來,不但占據掉生活的空間,也在我們的心中留下了一件件「未竟之事」的遺痕。
未竟之事當然不會為我們帶來成就感,反而容易成為心靈的包袱,不時提醒著我們,沒做到或沒做好的事情有哪些。未竟之事不但使我們的過去蒙塵,也拖累我們向未來邁進的腳步。那麼,該怎麼辦呢?
很簡單,只要「放下」。用一個整天的時間,收拾和整理自己的居住空間。抱著寬恕和感謝的心,簡單地回顧那些未竟之事,並將那些不再吸引我們的事情放下(丟掉或回收或致贈給需要的人)。整理之後,我們將會更清楚,哪些事情是我們真的想做的,哪些事情是可以瀟灑拋諸腦後的。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的一個重點就是,在整理有形之物的過程中,每一次的取捨,都以「是否心動」作為判斷的標準。例如,滿櫃子的衣服,一定有你很愛穿的,也有你不想穿卻覺得丟掉很浪費的,或是你想穿但早已經穿不下的。此時,全部拿出來,一一觸摸,感受自己的感受,如果這件衣物讓你有心動的感覺,讓你覺得很愉快,那就留下它吧。如果這件衣物讓你心情複雜、猶豫不決,正代表它帶來某些不愉快、不開朗的情緒,那麼你可以選擇丟掉它,或轉手交給需要它的人。
本書作者近藤麻理惠認為,整理就是「透過物品與自己對話」。整理居住空間中的各項物品,無論是衣物、書籍、文件、小東西、紀念品、照片等,透過檢視自己的所有物,我們會更認識到目前為止的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並理解到,目前為止的自己與理想中的自己,存在著什麼樣的差異。
許多人會覺得「在整理過程中丟掉物品」很困難,正是因為那些物品並不是偶然被送到我們的家中。那些經年累月之後「堆積」在我們身邊的事物,是受到我們有意識的選擇和無意識的吸引而來,反映的是我們「對過去的執著」和「對未來的不安」。
說也奇妙,一旦這樣的判斷機制啟動之後,人會「上癮」,對眼前的事物會開始自動施以「心動與否」的判斷,也因此愈來愈了解,什麼樣的東西會吸引自己。如此一來,我們可以有意識地透過物品的取捨,重新選擇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如果到目前為止的人生,你覺得「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不知道自己人生的目標是什麼」,或許可以嘗試這個另類的方法:整理房間!因為,透過有形物品的收拾和整理,我們也在收拾和整理自己的心。麻理惠說的,「整理房間之後,才發現心中真正的渴望」。
有讀者在讀過這本書之後,意外發現自己自童年時期起就懷抱的夢想,也有讀者在讀完這本書之後,改善了婚姻關係。當然,整理人生的方式不會只有這一種,但這個方式有一石二鳥的功效:不但有機會為人生帶來戲劇性轉變,也會讓居家環境變得清爽舒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