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水果之所以會在歷史上處處現蹤,有可能是因為它的生長範圍很廣,屬於常民的水果,畢竟人很容易就會把生活中的物件當成題材放進故事裡。再者,也有可能是因為這種水果的形象(外型、顏色)或內涵(味道或形狀)引發了某種聯想。歷史上的這三顆知名蘋果各有玄機,可能會引發不同領域人士的好奇和探索。不過對我來說,讀了《激盪創意、啟發思考的99個問答》這本科普書之後,讓我很想重回牛頓(Isaac Newton)當年目睹蘋果掉落的現場,追溯他的思考歷程。因為如果牛頓當年是研究生物學而非物理學,那麼他可能會發現蘋果的另一個祕密。
據說,當年牛頓在花園裡喝茶,正好看到一顆蘋果從樹上掉下來。其實每年都有很多蘋果從樹上掉下來啊,所以「掉下來」這件事並非關鍵所在。關鍵在於,牛頓見到此情此景,心想,為什麼蘋果是垂直往下掉落,而不是斜斜掉落,甚至往上飛呢?……這後來讓他推演出萬有引力定律,也就是,蘋果受到地球的吸引。
物理學課堂上都是這樣教的沒有錯。我們當然很敬佩牛頓在看似平凡無奇的事物中找出了自然定律。看起來,牛頓把注意力放在蘋果這個物體的「移動方式」,而想必他也注意到,世上所有的物體,如果由高處掉落,都是垂直往下的。
不過,如果當年是把注意力放在蘋果這個果實的「掉落」,或許牛頓也會好奇:為什麼不是所有蘋果一起掉下來?是誰或什麼原因,造成蘋果的掉落?(顯然,萬有引力的存在並無法造成蘋果一起掉落這種事。)
曾經去過農場採橘子、採草莓、採蘋果的人,可能都有印象,樹上(或地上)的水果基本上是透過柔軟但牢固的枝梗繫在母株上,有時候就算硬扯也不見得很容易採得下來。那麼,為什麼蘋果會自己從樹上掉下來呢?
《激盪創意、啟發思考的99個問答》這本書的第35篇「蘋果為什麼會從樹上掉下來?」就是要回答這個問題。
本書作者優哥希瓦解釋,答案並非果實太重。換句話說,並不是因為果實太重導致果蒂承受不住而掉落。他提醒我們注意,從樹上掉下來的蘋果,不一定都是最大顆,其中有些是成熟的蘋果,有些則是比較小但已經腐爛或被蟲咬壞的蘋果。至於樹上那些還未掉落的蘋果,往往都是還沒成熟且完好的。這代表什麼呢?
似乎,蘋果在已經成熟或是受損之後,就會變得比較容易掉落。但是,「比較容易掉落」是怎麼造成的?是樹木知道這顆蘋果已經成熟了,還是蘋果知道自己已經成熟了?
原來,植物會利用荷爾蒙來了解果實的狀態。無論成熟或受損的蘋果,都會釋放出乙烯這種氣體,這是一種化學訊號,用來「通知」這棵樹,以及樹上的其他果實;時候到了。
喜歡透過做實驗來證明科學現象的優哥希瓦教我們,拿兩個塑膠袋,其中一個裝兩顆未成熟的健康蘋果,另外一個裝一個未成熟的健康蘋果以及一顆已經開始腐爛的蘋果。將塑膠袋封口。經過一段時間,我們就會發現,跟腐爛蘋果放在同一袋的那顆蘋果,成熟的速度比較快。也就是說,成熟或受損的蘋果,真的會開始釋放乙烯,加速鄰居(樹上其他蘋果)的成熟。
對了,乙烯這種氣體還有另一種作用,那就是促使樹葉發生特別的生化反應,製造出「離層酸」這樣的老化荷爾蒙。這種荷爾蒙會讓樹枝和果蒂之間形成一個分隔層(一排開始乾掉的細胞),使得樹木不再能輸送養分給這顆蘋果。當分隔層的細胞乾燥到某個程度,就會產生斷裂,也就是蘋果離開母株,表演自由落體的時刻!
世界上的學問就是這麼有趣,從一顆蘋果樹不但可以找到萬有引力定律,也可以找到生物的化學反應。看來我們不該放棄對蘋果(以及世上各種事物)的好奇心,因為誰知道,上帝在蘋果樹上還藏了哪些奧祕等待我們去發現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