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2012

老去的尊嚴:讀《看護愛妻的鬥病日記》

已經有許多年了,新聞報導和學者專家一再提及高齡少子化的社會人口趨勢。但由於未來離我們還很遠(至少現在感覺不到),而高齡少子的景象不在我們任何人過去的經驗之內,所以無論是個人或整體社會,對這個趨勢的理解和想像都還是相當空泛的。

例如,當高齡者的比例增加,有沒有可能,未來在公車或捷運車廂裡,大多數的年輕人和中年人都必須站著,才能讓所有的老人以及婦孺都有位子坐?又例如,未來老人家因為沒有子嗣或只有一個孩子,在需要醫療照護的階段,只能跟老伴互相扶持,而萬一老伴已經不在,勢必要尋求醫療照護機構的協助。那樣的醫療照護機構,目前非常稀少且多數品質堪慮。

偶然間讀到《看護愛妻的鬥病日記:一名癌症專家失去與重生的紀錄》這本書,開始讓我思索到種種相關的問題。


作者恒添忠生本身就是一位癌症醫師,退休前擔任日本國立癌症中心總長。雖然他長年投入癌症診療和研究的工作,見過無數病人因癌症而承受痛苦、失去生命,但是當他的妻子昭子罹患癌症,當他自己成為癌症病患的家屬,他才真切體驗到這是怎麼一回事。

在本書中,恒添忠生醫師回顧一生大事,歷敘自己立志成為醫師的過程、與妻子相識的過程、美滿的婚姻生活與忙碌的專業工作。有了這些背景,再敘述後來妻子罹患癌症、兩人共同抗癌的過程。而另一重點則是,妻子病逝之後,作者如何走過悲慟,並漸漸恢復積極的生活。寫下這段過程,必須重新面對悲傷往事,承認自己的軟弱,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不容易的,但是作者藉由分享自己的經驗,反思癌症醫療、老人獨居等等議題,他希望社會大眾能從他的經驗中獲益。

讀這本書,對我們會有什麼啟發呢?

首先,對於沒有醫學專業知識背景的人來說(包括我在內),可以從這本書中看到恒添忠生如何推敲妻子的癌症病情。這對夫妻是會定期做健康檢查,如果一發現有癌症的陽性反應,就會積極地面對。由於作者本身是醫師,他可以在與主治醫師討論之後,當機立斷地為妻子決定做哪些治療,而他的妻子也全然地信任他的判斷。如果換成是一般人,必然會有許多的惶惑與無助。作者面對癌症的態度,或許可以當作我們的參考點。

不過,癌症的發展畢竟不是人可以完全控制的,後來昭子在定期追蹤時還是發現癌症復發,轉移到身體的其他部位……作者都會有回天乏術的無力感,我們一般人又怎麼免得了呢?昭子幸運的地方是,丈夫本身是醫療人員,對她的照顧十分周到,而對我們一般人來說,得以從中看到醫療的極限。有些事,醫學可以幫得上忙,有些事,只能聽老天怎麼說。

由於作者和妻子沒有生小孩,當妻子罹患重大疾病,主要的照顧者就是作者。而當妻子後來離開人世,作者更必須獨自面對,在喪妻之慟的打擊下,走過了一段暗無天日的生活。一開始他幾乎無法振作起來,曾經靠著酗酒來麻痺自己,而且只要一看到妻子生前用過的物品、去過的店家,就會淚流不止。

經過三個月左右,時間終於平撫了部分的傷痛,他也開始動念要好好活下去,因為他認為這會是妻子對他的期望。他積極整頓自己的獨居生活,學會打理三餐、維護居家環境,也每天鍛練身體,甚至每年繼續前往過去與妻子一同度假的地點重遊。在這個過程中他體會到,老年人的獨居生活存在著許多的挑戰和風險。獨居老人在生活上需要種種的協助,而且有可能哪天突然在家裡跌倒或心臟病突發而孤獨死。他決定面對這種無可避免的處境,但也提出一些實質的建議,期望未來相關產業能夠更進一步提供適合獨居老人的服務。

恒添忠生醫師令人佩服,不只在於他對妻子深切的情感(從他們兩人認識沒多久,作者就認定昭子是他這輩子想要結婚的對象。因女方大他十二歲且結過婚,男方家人激烈反對,作者就以私奔的行動表達自己的決心),也在於他將喪妻的痛楚轉化為助人的力量,寫成這本書就是具體的行動。

閱讀這本書,讓我能夠更具體地感受到高齡少子化社會的景象。相信這會是未來整個社會都必須面對的課題。我們的社會已經有完善的機構可以迎接新生兒,有幼教、國民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完善豐富的資源來幫助人民成長、獲得在社會生活的能力,但是當平均壽命往80、90歲延伸之際,我們可能還沒準備好,如何讓人民在人生的最後四分之一階段,也可以活得充實、走得有尊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