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2012

為什麼台灣的出版社不快點發展電子書?

最近身邊有買Kindle的朋友愈來愈多了,很好奇大家都用Kindle來閱讀哪類型的電子書或文字資料?我有個朋友會上某個網站下載免費的電子書。據說該網站遊走在法律的邊緣,會把有版權的中文書籍自行掃瞄(或打字?),放在網站上供人下載。據說該網站還振振有詞,認為都是因為出版社不供應電子書,使得該網站及其網友必須自行準備電子書檔案來進行環保無紙化的閱讀……(以上是我朋友告知的資訊,若有雷同,純屬巧合,若有誤解,我也無計可施。)

我其實不知道是否在台灣真的有很多人想閱讀電子書。但我可以想像真的有很多人不能理解,為什麼台灣的出版社不願意全面且全速地供應電子書。其實答案很簡單,只要能回答以下這個問題,就能回答以上這個問題:

在台灣,是否有很多人認為電子書的價格應該很便宜(例如應該是紙本書價格的三分之一),甚至免費?

有不少人認為,書籍去除了紙張的費用、製版印刷裝訂運送的費用之後,價格理應降低。某種程度上這樣講沒錯,因為某一部分的成本省卻了。但是電子書和紙本書的價格到底應該相差多少,卻一直沒有人能算得準。讀者用「自己願意付出的價格」來衡量,是不準確的,因為身為消費者基本上都希望愈便宜愈好。但如果大家認為出版社就能算出一套合理的價格,那也是一種誤解。因為說到底,電子書市場是屬於一個新的商業模式。

在生產端,雖然作者創作、編輯製作、美術排版等功夫基本上是一樣的(而且身為作者應該不希望因為是電子書就少拿版稅),但是在省卻了紙張、製版印刷裝訂運送的費用同時,增加了電子書的製作費用。我知道,如果只是純文字轉檔,當然很簡便,但是若想要兼具聲音、色彩、影像等元素,那製作費就另當別論。如果牽涉到類似App的設計,那也不算是小錢。

在通路端,電子書的銷售不再需要透過實體店面,但是總要有銷售的管道,而它也絕不是隨便放上一個或一些網站上就能賣得起來。電子書的銷售也同樣需要投注行銷宣傳的費用。

在消費端,更是電子書這個商業模式的問號所在。電子書的潛在讀者在哪裡呢?基本上是那些擁有電子書閱讀器的人(我們可以暫且把電子書閱讀器、平板電腦和智慧型手機都算進去,估出一個膨脹好看的最大值)。而這樣的族群,目前比起紙本書的潛在讀者群要少得多。咦,明明潛在讀者群縮小了,可是卻有人認為一旦書籍電子化,買電子書的人就會比買紙本書的人多,並據此認為出版社應該大幅調低售價……這實在是令人難以理解的邏輯。

所以,回到「為什麼台灣的出版社不願意全面且全速地供應電子書」這個問題,我會認為,一個規模限縮的市場(電子書潛在讀者群小,加上台灣人口少),要期待商家爭相投入,本來就不實際。另外,消費者對電子書售價的期待,也會令出版社卻步,想不出任何理由,要冒著傷害紙本書市場的風險,去電子書的新市場拚搏。

於是乎,認知的落差出現了。擁有電子書閱讀器的人興致高昂地想要找電子書來閱讀,而出版社放眼望去卻不確定到底一本電子書可以賣掉多少本,有的小試水溫,有的裹足不前。

這就給了某些網站生存的空間。明明侵犯了版權,卻用熱血和環保和免費來包裝不合宜的行為,每每聽說就令人難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