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退休而儲蓄,說起來是一件違反本能的事。人跟其他動物一樣習慣活在當下,頂多也只能為可見的未來進行計畫和準備。至於三十、四十年後退休時的財務需求,現在感覺不到、無法想像,當然也就很難去執行相關的儲蓄計畫。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有存不下錢的問題,還是有人可以安穩退休沒煩惱。問題在於,你我是哪一種人?
如果覺得自己在退休方面也還沒有頭緒,沒有具體扎實的計畫,也許可以先來聽聽班拿滋教授的研究成果。他有一套方法可以幫助想要好好存老本的人。
行為財務學其實是心理學和經濟學的融合,而我們可以透過心理學(也就是行為科學),幫助人們克服經濟行為上的盲點。這場TED演講是在2011年11月舉行,主題是「明天開始,為明天儲蓄」(save for tomorrow, tomorrow)。
這場演講的訴求在於,多數人做不到為未來做準備。班拿滋教授舉了一個例子,他問觀眾,有iPhone的人請舉手,接著又問,有小孩的請舉手。他說,許多人會確定自己的iPhone有保固(或延長保固),但是有多少人會確定自己的小孩有足夠的保險保障呢?雖然沒有現場做統計,不過可以想見,多數人都不是很確定自己有為孩子買足保險吧。
接著談到退休金帳戶401(k),驚人的是,每一百個美國人當中,只有大約一半的人有設立401(k)帳戶,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有持續存,到最後,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能存夠退休金。至於覺得自己存的老本太多的,只有0.5%的人,也就是每兩百人中只有一人。
如果說無法為退休做好儲蓄,是世人普遍面臨的問題(雖然不得不懷疑美國人的狀況比較糟),那麼就值得為這個問題和挑戰,找到好的解決方案。
班拿滋教授介紹了一個實驗,問大家一個假設性的問題:七天後你會想吃香蕉,還是巧克力?有百分之七十的人會回答說要吃香蕉。但是過了七天之後,實際上會吃香蕉的人只有百分之三十。
明明知道香蕉比較健康,對長期的健康比較有利,但是當下就是會比較想吃巧克力!
關於儲蓄,也有類似的問題。
1.人們在「當下」會比較想花錢(享受巧克力的熱量),而比較不想存錢(吃香蕉得到健康)。
2.對於存錢這件事,人們會本能地想要推遲到明天或明年(總之不是現在)再做。
3.直覺上人們會把存錢視為一種損失(loss)而非獲得(gain),所以存錢的行為或想法本身就伴隨著痛苦。
4.如果存錢的行為有障礙或門檻存在,例如要填表格才能加入退休計畫或需要勾選退休金投資的標的,就很容易造成人的遲疑和懶散,而導致拖延不去做。
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就是班拿滋教授所開發的「明天開始,為明天儲蓄」的計畫。他已協助越來越多的企業,採用這套計畫來幫助員工為退休而儲蓄。它有幾個重點:
1.不要求人們現在就存錢,而是讓人們同意從明天或明年(總之不是現在)開始存錢。
2.存錢的比例由少少開始,逐步增加,所以不會讓人感受到損失的痛苦。例如從明年開始提撥薪水的3.5%到退休帳戶,後年變成6.5%,三年半後可增加到將近14%都OK。
3.在員工加薪的時候,順便提高退休帳戶提撥的額度,這樣就不會讓人感到可以花的錢變少了。
4.設定發薪水時自動把錢轉帳到退休帳戶中。過程一旦自動化,就不必付出心力,人們就會不知不覺、不費力氣地開始存錢。
所以,結論是?
別逼自己或他人「今天開始存錢」,而是設立一個計畫,答應從明天開始存,而且先從小額開始逐步增加,盡量達到「無痛儲蓄」的境界,這樣子,成功的機率應該會提高很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