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2012

「推特擾人」?Jonathan Franzen說真話的自由

自從讀過Jonathan Franzen的小說《自由》之後,很容易注意到有關他的新聞。看起來這位小說家還真是話題不斷,最近,他遭到網友群起圍剿。

三月初,Jonathan Franzen在紐奧良的一場公開演講中,批評推特以及social networking,他說的話被某作家記錄下來,貼在部落格中,結果引起軒然大波。


最被眾人劃線強調的一句話是「推特擾人到無可言喻的地步」(“Twitter is unspeakably irritating.”),Jonathan Franzen說:「推特的一切我都反對……要在140字以內清楚陳述事實或論辯,是很困難的……這就好像要卡夫卡把《變形記》拍成短片,或是在不用P這個字母的情況下要寫出一部小說……這根本是個不負責任的媒體(或媒介)……我在乎的是讀者……尤其是認真的讀者和作者,這些人才是跟我一國的,而我們可不喜歡講一些自己的廢話。」(”Twitter stands for everything I oppose…it’s hard to cite facts or create an argument in 140 characters…it’s like if Kafka had decided to make a video semaphoring The Metamorphosis. Or it’s like writing a novel without the letter ‘P’…It’s the ultimate irresponsible medium … People I care about are readers…particularly serious readers and writers, these are my people. And we do not like to yak about ourselves.”)

讀完這段話,就可以體會為什麼網友會群起圍剿他,而這也讓人聯想到之前在台灣曾發生過類似的事件。某位大學教授因為說出「笨蛋才去看PTT」、「成功的人不會看臉書」的話,引發網友反彈、批評的聲浪。

如果要說Jonathan Franzen思想老舊,恐怕難以幫他辯護,因為這位爭議人物才剛在一月的時候批評過電子書,也同樣被大眾列為談資。他主張,電子書永遠不會有紙本書的魅力:

「我欣賞的技術是像美國版《自由》平裝本這樣的技術。就算不小心潑到水,它都不會壞!這是很好的技術。還有一點,就算過了十年它也不會壞。難怪資本主義者都討厭紙本書,因為它是很糟的商業模式(=不能讓商人賺到更多錢)。」(“The technology I like is the American paperback edition of Freedom. I can spill water on it and it would still work! So it's pretty good technology. And what’s more, it will work great 10 years from now. So no wonder the capitalists hate it. It’s a bad business model.”)

不管是美國網友還是台灣網友的圍剿聲浪,我都覺得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很容易流於斷章取義:人們毫不在乎地擷取作家或教授所講的一句或一段話,然後就千夫所指地進行公審。如果願意深究作家或教授的論點,其實會發現都有道理可循。可是那些圍剿的聲浪可不管那麼多,先喊打、嘲笑一番再說。

新聞報導中常見的政治人物或名人「失言」風波,也有一部分是這樣的狀況。一句沒講清楚或被斷章取義的話,就可以連續被報導個三、五天。

換個角度看,我很佩服Jonathan Franzen這樣的小說家,因為他的直言精神,能明白說出自己相信和懷疑的事,不會因為擔心別人的嘲笑或否定而隱藏內心真正的想法,也不會媚俗,為了多賣掉幾本書而盡說一些討好大眾、政治正確的話。

記得之前寫心得的時候就提到,Jonathan Franzen「為了讓自己專心寫作,曾用super glue把自己電腦的網路插孔封起來」,這其實間接說明了作家深刻感受到網際網路對人的誘惑,以及使人浪費時間無法完成正事的可怕潛力。他自己就曾對英國《衛報》表示:「我很懷疑,在有網路可用的工作環境下,一個人能寫出好的小說。」(”It's doubtful that anyone with an internet connection at his workplace is writing good fiction.”)

對於一個以建構情節、傳遞(嚴肅)思想的小說家來說,每天花時間寫和讀推特、跟親友甚至不熟的人往返傳簡訊哈拉,當然都是極度分心的事。如果作家真的熱中於這樣的網路生活,那麼《自由》要寫得完就不只九年了。

在各種訊息可以輕易於瞬間傳遞的時代,鋪天蓋地在我們四周的,反而都是一些表淺的思想和情緒(140字真的很不容易好好講完一件重要的事)。經過凝煉和深思的文字,也往往因為不容易閱讀而很少人好好讀完。甚至對我們自己來說,我們可能也傾向只跟他人交換容易交換的訊息,例如,我很少在臉書上看到有人好好地訴說自己的孤獨、困窘、徬徨,如果有人在臉書上透露自己的陰暗情緒,往往臉友們也不知道如何回應。是否像這樣的內心話,反而不適合在社群網站上分享呢?那麼社群網站的功能和意義到底在哪裡?

說真話,並不是件容易的事,而看起來,網路的存在並沒有給某些人有更完整說真話的自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