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7/2012

所幸,成功或失敗都不只一種樣貌:艾倫.狄波頓的成功哲學

出生於瑞士的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現居英國倫敦,是歐陸知名的作家。他最近出版了一本新書《宗教的慰藉》(Religion for Atheists),倡言不信仰宗教的人無須與宗教劃清界線,反而可以主動向宗教學師,向宗教學習如何凝聚社群、傳授教導、慰藉悲傷、憤怒與脆弱等情緒,並進一步欣賞美好的宗教音樂、藝術與建築。不過,本文並不是要探討這本書,而是要介紹狄波頓在TED的演講:A kinder, gentler philosophy of success一種更寬容、更溫和的成功哲學)。

在這場演講中,狄波頓指出了一項現代人無可迴避的社會與心理議題:所謂的成功到底是指什麼?成功是由誰來定義?我們該如何看待成功(與失敗)?



或許並不是每個人都汲汲於追求成功,但相信沒有人希望自己是失敗的,沒有人希望自己是落在困窘、弱勢、卑微、無力,甚至失敗的那一邊。然而遺憾的是,我們現代人時時都在接受成功與失敗的評量。人們在評量我們的社經地位,而我們對於自己的社經地位也相當敏感和在意。

狄波頓指出,在社交場合中,人們初次相識時最常問的一句話就是:「你做什麼工作?」(What do you do?)而一旦交換了職業資訊,似乎就有一種成敗底定的感覺;人們對一位總經理和一個清潔工,反應就是不一樣。講的極端一點,人們會依你的職業和頭銜來決定要花多少時間跟你相處,而或許你也是這樣在看待他人。

他說,像這樣的勢利是無所不在的:「所謂的勢利,就是人們把你的某一部分放大,看成是全部的你。」(A snob is anybody who takes a small part of you and uses that to come to a complete vision of who you are.)職業成了一種方便的標籤,形成對一個人表淺的認識。用這樣的方式來定義或衡量一個人,不用說也知道是很狹隘的,問題是我們似乎很容易就習慣並接受了這樣的做法。

有了職業(或財富)當度量衡,人就有了互相比較的依據,並因為自己不如人而產生羨慕和嫉妒的心。狄波頓進一步解釋,現代社會對成功與失敗的看法有了很大的轉變。現在,人們普遍認為「人應該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任」、「只要努力就會成功」。換句話說,成功是靠自己努力得來的,而失敗則是不夠努力所造成。這等於是把成功與失敗的責任完全歸諸於自己身上。這會導致社會變得比較不同情失敗者。在強調個人主義的國家,自殺率比較高,或許正是因為人們無法承受「必須對自己的人生負全責」的重擔。

狄波頓提醒我們,人生中有太多的變數會導致成功和失敗。在舊時的社會,人們會把失敗的人稱為不幸者(unfortunate),也就是承認,失敗可能是出於個人不努力等內在因素,也可能出於家世卑微、遭逢疾病或悲慘的意外等等外在因素。同樣的,成功有可能來自個人的努力,也可能是運氣好或出身有優勢。然而到了現代社會,失敗的人被直接稱為輸家(loser),暗示他們是活該(deserved)。

人當然應該盡可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但是人生中也實在有太多的偶然與意外。他特別提到,媒體報導(尤其八卦雜誌)中,有許多篇幅都是在嘲笑和揶揄名人的失敗,這樣的態度會使我們對他人和自己的失敗都失去寬容和同情之心。

狄波頓建議,我們應該用「悲劇」(tragedy)的角度來看待人的不幸或失敗。欣賞悲劇時,我們不會認為那些主角是活該的輸家,而是試著對他們的遭遇感同身受,了解他們在命運的捉弄下,如何奮力掙扎、尋求出路。沒有人會說哈姆雷特是失敗者,也沒有人會說伊底帕斯王是失敗者。

如果看待失敗的態度可以寬容一點,那麼看待成功的態度也不該太嚴苛和狹隘。狄波頓建議我們可以多接近大自然,因為當人身處於大自然中,才會重新感受到人的渺小,而不會自以為,憑藉一己之力足以成就人生。

最後,狄波頓更提醒我們回歸自心,體認到成功沒有單一的標準,想要在人生中全面成功也是不可能的。我們該定義自己的成功,而不是被綑綁在別人的看法或約定俗成的價值觀之下。

下次,與人交換名片或介紹自己職業、頭銜時,不妨觀察一下自己和別人的反應。這會讓我們更深刻體會「勢利」的無所不在,以及寬容的珍貴。


狄波頓的作品透露著豐富的知識涵養以及機趣橫生的文字風格。他曾經寫過愛情小說,後來更開始深著各種題材,從哲學、心理、建築到工作,他的作品就像是另類的勵志書,帶領現代人從智性的面向去思考自身的存在。他所探討的主題,往往是現代人都具備的經驗,然而他卻擅長以獨特、新鮮的角度切入,為我們帶來驚喜與深刻的洞見。暢銷作品包括:《擁抱似水年華》《哲學的慰藉》《我愛身分地位》《幸福建築》《工作!工作!》《機場裡的小旅行》等。

2008年,狄波頓延伸其搖筆桿的作家生涯,協助創辦了位於倫敦的人生學校(The School of Life),這是一家社會企業,致力於為現代(倫敦)人開創一個學習與療癒的園地。狄波頓認為,活出明智而美好的人生(live wisely and well),是學校沒有教,卻對每個人至關重要的大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