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2012

我們沒有資格「不喜歡英文」

不久前我跟親戚裡的幾個晚輩聊天,問到她們學習的狀況。她們正在唸中學,讀書算有認真,父母也很重視,期望她們能升上好的大學。閒談間,我(忍不住)問她們,英文成績怎麼樣。沒想到她們的反應都是搖搖頭,給了我「不喜歡英文」之類的答案。

我在心裡OS:「英文不好是要怎麼考上好的大學啊?」真想好好向她們剖析英語的重要性!滔滔不絕說教個半小時!不過,眼前已經是一個自稱「不喜歡英文」的學生,說再多好像也是一廂情願?

如果把時間快轉到進入職場,可以預見這樣的年輕人要等到工作上遇到瓶頸和障礙,才會發現英語不好很吃虧。這時候,可能動念想去補習英文,也可能乾脆換個工作避開這個壓力。但他們可能永遠不會想到,當初「不喜歡英文」的這個理由,是如何阻礙了自己出人頭地的空間。

如果基本上認同「有英語能力的人在職場上比較吃香」,那麼從學生時代開始增進英語能力,其實是最有效率的。問題是,為什麼仍然有不少人幾乎是自願放棄英語呢?

在職場上,只要是主要業務與外語有關的公司,那些需要使用外語的職位,絕對是比較接近企業核心,受到公司高層的重視。在這樣的公司工作,如果你「不會外語」(也就是無法在業務上使用外語),就等於有一道障礙橫在你面前,阻止你接近企業的核心。

或許你很有才華,甚至在技術上、知識上、經驗上比那些外語好的同事有過之而無不及,可能因此你也受到公司重視,或已經升到相當不錯的職位,但是那道障礙永遠在。如果還想再往上爬,你就得擁有加倍的能力,例如領導力可服眾、人脈很強、具有無可匹敵的業務能力……這些能力的權重可以比英語能力高,但如果你的能力優勢是在這些方面,或許你不該待在以外語為業務核心的公司。

有許多企業的老闆不會英語或英語不好,但還是可以經營公司,可以雇用外語人才為他們所用,為什麼?因為他們具備一般人少有的領導力、業務能力,並在業界累積了深厚的人脈。如果你有這些能力,那麼恭喜你,你不想把英語學好真的是你的「選擇」,你高興就好。但如果這些能力你都(還)沒有,那麼學英語就不是你個人喜不喜歡的問題了。

英語不行,除了會阻礙升遷和加薪之外,還會造成生活與工作上的許多困難。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我們不必出國,也會遇到一大堆的英語。如果英語不靈光,上網時看到英文資料,就無法正確解讀運用。雖然網路上的中文資料也很多,但就是有些你想要或需要的資訊是只有英語,看不懂就接收不到。

對了,有Google翻譯可以用,不過以目前的翻譯品質來說,還無法很正確地將外語語句翻譯成中文。就算先用Google翻譯出來,還是得花很多時間去解讀,而且錯誤率不低。無論要花更多時間讀或寫,都是工作上的障礙。

英語不靈光,還有一個微妙的缺點,那就是使我們的自信心低落。面對英文資料,面對英語流利的人,我們會覺得自己矮一截。面對外國人,我們有話說不出口,感受到溝通不良的痛苦,我們有才華卻無法表現,感受到被人忽視的酸楚。

彷彿這樣的痛苦和酸楚還不夠似的,我們會發現,職場上英語好的人是愈來愈多了。

在過去的幾十年當中,爭氣的台灣人大批前往海外留學,許多人甚至是從很小的時候就去當小留學生,現在這些人紛紛回到台灣,帶著對外國文化的了解以及純熟道地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進入職場,比起在台灣義務教育中學習英語的人,簡直像在雲端一樣難以企及。這些人可以輕易地占據職場上薪資優渥的職位,受到公司的栽培。

學英文,真的已經不是我們自己喜歡不喜歡的問題了。不管我們現在幾歲,二十出頭還是四十多歲,不管我們在職場上的資歷多寡,都有必要評估學好英語的必要性。而想學好英語,不一定要去上補習班,也別認為有在上課,英語就會自動變好。真的不是這樣。語言能力需要點滴累積,需要螞蟻搬豆的毅力。

至於英語要加強到什麼程度才夠?除了看工作的要求之外,我認為至少第一階段要加強到「自己有信心」的程度。有時候,儘管文法還不通、用字和發音都怪怪的,若還是能鼓起勇氣和熱情,全力用英語溝通,這種憨膽會讓人在英語能力確實到位之前,先活得比較有自信,也能比別人站上更有利的位置。

在這個連計程車司機都努力學英語的時代,我們實在沒資格用「不喜歡英文」作為不把它學好的理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