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7/2012

有用的積極

現今職場上,似乎流行著一種觀念:能夠跟工作保持距離,達到所謂工作與休閒平衡兼顧,才是值得追求的人生。這觀念說起來也沒錯。由於台灣的經濟時不時遭逢不景氣,企業主還發明了無薪假的制度,成了許多勞工的緊箍咒,無形中常對工作過度奉獻,過勞死的案例頻傳,而「爆肝」更是上班族哀怨無奈的流行語。在這種情況下,勞工真的要常提醒自己,跟工作保持距離。

那麼,應該跟工作保持怎樣的距離才好呢?對工作投入多少才是適當呢?

先不要說我們自己,來假設有一個人,工作態度就像少數被詬病的公務人員那樣:凡事都跟你講「這是規定」而不花心思幫你解決問題;下班時間一到就走人,也不管是否沒處理的業務堆積如山;在上班時間看報喝茶聊天打毛線……嚴格說起來這些都不算違反工作的規定,甚至也可以定義為在跟工作保持距離,但如果我們無法忍受跟這樣的人洽辦業務,或許我們也不該成為這樣的工作人。

人應該對自己的工作付出多少,有時要看薪水給多高,有時要看老闆人多好,但還有一大部分是要看工作者自己的認定。付出多不代表花的時間就要多,而是有效率地把力氣用在正確的事情上,表現「有用的積極」。

其實,在營運良好的企業中,在功能健全的社會裡,想要成事一定少不了積極的人在當中扮演靈魂人物。主動積極的人可以做到不過度投入工作,卻又足以成為職場上舉足輕重的員工。有幾種積極,特別受歡迎:

◎主動釋出想要融入群體的意願

進入一家公司工作,如果是初來乍到,大家都對你不熟悉,一定會跟你保持距離。此時如果你能主動釋出善意,讓別人放下防衛心,自然更容易受到接納。但是要記住,既然目標是降低他人的防衛心,主動積極的程度就不該強烈到讓人感覺受威脅或有壓迫感。

平時,對自己所屬的群體表達認同感,例如附和大家在聊的話題,而不是把話題岔開講你自己想講的事。觀察每個人的不同需求,視情況提供自己的資源,讓人們覺得你願意幫忙、也能幫得上忙,人們就會更容易接納你。或許有時會碰釘子,別太介意,多試個幾次,讓人感受到你的誠意。主動分享自己,當人們更認識、了解你,就會卸下防衛心。

◎成為對群體有用的人

找到自己在群體中的用處,幾乎就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這指的並不是職位,而是無形的地位。例如在一家公司中,有些人特別擅長與人連結,能把大家凝聚在一起,有人生日的時候,就幫著邀約聚餐,有人生病,就熱心地接過代理的工作,時不時還關心同事的家人,這種人會創造群體中的歸屬感,不知不覺成為大家眼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除此之外,如果你有特殊的能力,例如很懂操作電腦、英文比較好、會畫畫,就在公事或私事上貢獻出來。不必做到有求必應,而是讓大家體會到你的有用、好用,覺得有你真好。

◎接下眾人避之唯恐不及的任務

好逸惡勞、趨吉避凶,都是人之常情。如果有一件大家都想做的任務,可以想像必定是有某種好處,例如特別輕鬆、有額外的酬賞。當你積極爭取這類任務,基本上並不會得到同事的認同,因為你等於是在跟他們競爭。但是反過來,如果是一件大家都不想做的任務(但是又非得有人去做不可),你卻挺身而出,那就等於是你在為大家承擔苦差事了。人們不見得會因此感激或欣賞你,但是卻不得不敬重你幾分。在這種情況下,通常公司或主管也會因此看到你的承擔,而如果你真的能圓滿達成任務,就算是累積了一件功績。

◎做個問題解決者,而不是只求完成份內事

公司中的各個職位都有職權上的劃分,不能輕易逾越,但實際上也常出現灰色地帶,也就是沒辦法明確歸責給某個人的工作內容。當這種工作出現時,有些人會立刻撇清,明白宣示「這不是我負責的」。不逾越權限是應該的,但灰色地帶的工作總要有人做,面對不是自己份內工作、但與份內工作相關的業務,最好的辦法就是主動出來整合統籌,解決問題。

公司的經營者並不會樂見員工們互相踢皮球,而是希望問題有人來解決。另一方面,如果我們不能好好處理灰色地帶的業務,很可能也會影響到我們原本的份內工作。如果工作的視野能從「按表操課」轉變為「解決問題」,相信我們面對工作的態度也會變得很不一樣。為了解決問題,我們會讓自己動起來,投入思考和找答案,也會因此更關注在自己職位以外,公司經營的整體需求和目標。

----

有用的積極,其實也是有利的積極,能讓我們更有效率地完成工作,也讓我們對自己的工作成果更滿意,並更容易從工作中得到無形的自信與實質的回饋。這與單純的「跟工作保持距離」不一樣,也並不衝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