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2012

就說天份不是最該在意的事情:讀書會小說《能不能請你安靜點?》

老實說,我不確定,如果瑞蒙.卡佛(Raymond Carver,1938-1988)這名字沒有跟村上春樹連在一起,我還會不會把這本書拿來讀。

去年五月的時候就已經買下這本書,而且在赴美訪友的途中帶在身邊閱讀。這其實是一個刻意的安排:在飛往底特律的班機上閱讀一本由美國小說家撰寫的作品,整個還滿搭的。至於裡頭的22篇短篇小說,講的也都是美國人的生活,只不過,並不是一般非美國人會嚮往的那種美國生活。


或許該簡單介紹一下瑞蒙.卡佛這個人。他出身工人家庭,高中畢業之後不久即奉子成婚(1957年),扛起養家活口的責任。他做的也都是藍領的工作,例如鋸木工人、門房、送貨員等,這類工作很辛苦,收入又不穩,而由於生活困頓不得志,他步上了父親的後塵:酗酒。後來也跟元配離婚。雖然生活不順遂,瑞蒙.卡佛卻開始萌生寫作的熱情(這一點其實很值得探討,但是很可惜導讀中沒講得很清楚)。

他去上寫作班,提筆創作,後來更進入大學就讀。1963年,他大學畢業;1973年,他開始受到文壇的注目,後來更接連得到各項榮譽,例如1983年獲米爾德瑞—哈洛斯特勞斯生活年金獎,1988年被提名為美國藝術文學院院士,並獲得哈特福德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可惜也就在1988年(五十歲),他因肺癌過世。

瑞蒙.卡佛的作品以短篇小說和詩為主,產量並不多。其中,全部的65篇短篇小說都已被譯成日文出版,譯者就是村上春樹。村上春樹非常景仰瑞蒙.卡佛,曾自陳他的寫作多數來自瑞蒙.卡佛的啟發。村上在1984年第一次去拜訪瑞蒙.卡佛,兩人後來結為好友,算是文壇的一則佳話。有趣的是,瑞蒙.卡佛和村上春樹兩人都是年輕新進作家熱愛模仿的對象,前者啟發了「瑞蒙.卡佛體小說」,後者啟發了「村上體小說」(這點我可以證明,因為我也曾試圖模仿過村上的風格啊~)。

瑞蒙.卡佛並非天才型作家,他自己曾一再表示能夠得獎、成名,真的是很幸運。據說他的作品總要經過多次的反覆修改,而他的編輯利希更在他死後跳出來,向世人宣稱自己協助刪修和改寫的功勞很大。

介紹了這麼多,其實最重要的應該還是翻開瑞蒙.卡佛的作品來閱讀。


瑞蒙.卡佛筆下的小說人物,幾乎都是來自勞動階級家庭,也就是絕不可能被社會定義為「成功」的那些人。他認為世界上有百分之八十、九十的人都是生活在這樣的情況下。小說的情節也都是在描述這些小人物的平凡生活:失業、離婚、外遇、擔心財務問題、羨慕或忌妒、自尊心受損、徬徨不安……或許正因為瑞蒙.卡佛自小在這樣的環境之中成長,有切身的經驗,他對於小人物的困窘、無奈、屈辱和痛苦能夠感同身受,這提供他豐富的創作養分,使他得以寫出知識份子和文學科班出身的作家所無法達到的,對社會底層人物的深刻觀察和細膩描寫。

現代人看多了偶像劇、本土劇和好萊塢電影,已經很習慣觀看中產階級的生活,也很習慣去羨慕或憧憬富商巨賈名流的人生。相對而言,很少人會對社會底層人物的處境感興趣。既然如此,那些貧窮或地位卑微的人生活過得怎麼樣,跟我們又有什麼關係呢?

其實人類的經驗是共通的,不管你身處在社會的哪一層,都有機會遇到類似的煩惱,只是程度不同的問題:錢不夠用、工作被剝削、配偶外遇背叛、失業不得志、尊嚴受威脅、貪婪與恐懼……而如果說社會底層人物比較令人同情,那是因為一旦少了名利等物質的護持和掩飾,人生的困境往往就更顯得無可迴避。

在同樣由美國作家所寫的一本社會觀察書《我在底層的生活:當專欄作家化身為女服務生》中,作家Barbara Ehrenreich寫道:「在我們這個高度兩極化而不平等的社會裡,有某種詭異的光學特性,使得經濟地位高的人幾乎看不到窮人。然而窮人卻可以輕易地看到富人,比如在電視或雜誌封面上。富人很少看到窮人,即便他們確實在某些公共空間中瞥見到窮人,也很少明白自己看到的是什麼。」雖然作者所探討的是美國社會底層的景象,但在地球上的許多角落,「看不見窮人」想必也是普遍或共通的現象。

讀了瑞蒙.卡佛的短篇小說,很容易會聯想到海明威以及梵谷。

之所以會讓人聯想到海明威,是因為瑞蒙.卡佛的文字具有極簡風格。這可能是他原本就有的文字特色,也可能是他的啟蒙老師、作家John Gardner對他的指點。所謂的極簡或精簡,基本上就是指沒有多餘冗贅的描述和形容和修飾,使用盡可能少量的文字來講清楚想要講的故事。

之所以聯想到梵谷,是因為梵谷也是終生困頓不得志,而且沒記錯的話,他是在27歲的時候才開始畫畫,畫了十年之後,37歲英年早逝。對照欣賞梵谷的《吃馬鈴薯的人》(The Potato Eaters)這幅作品,或許能更具體想像勞動者的生活現場。


最後,補充一下,書名《能不能請你安靜點?》(Will you please be quiet, please?),其實是來自此書收錄的最後一篇小說。故事中,中學教師勞夫.威曼已婚,有兩個小孩。他心裡不時記掛著兩年前發生的一件往事。雖然他想要把那件事忘掉,雖然他基於男性的自尊不想對人提起,卻發現自己忘不掉。因為兩年前,他的妻子瑪莉安曾經背叛過他,跟另一個男人。

有一天,(不知道為什麼)瑪莉安突然自己提起了這件事,而勞夫也就索性追問到底,並逐步發現了他原本不知道的另一部分真相。真相令勞夫感到痛苦和屈辱。透過瑞蒙.卡佛的描寫,讀者將看到勞夫如何在心裡與這樣的痛苦和屈辱搏鬥……

總而言之,這是一部值得也需要細品的短篇小說集。它會留給我們一些疑惑和揣想的空間,也會讓我們,很奇妙地,因為人類細膩微妙的情感受到描寫而感到一種默默的欣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