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4/2012

馮內果談故事的「形狀」

自從讀過《第五號屠宰場》這部小說之後,對美國小說家馮內果(Kurt Vonnegut)就十分的佩服與崇敬。這部小說被高度讚譽為「全世界最偉大的反戰書之一」,其影響力與地位由此可知。日前,偶然在Youtube上看到一部馮內果演講的短片,甚感驚喜,畢竟我從來沒想過,能有機會一睹這位已於2007年辭世的小說家的身影。(應該順便感謝將這部影片放上Youtube的人。)

在這段短短的影片Kurt Vonnegut on the Shapes of Stories(馮內果談故事的形狀)中,作家主張,故事的發展可以用簡單的曲線形狀來表示。


他在黑板上畫出兩條軸線,縱軸的上方是G,下方是I,G代表good fortune(好運),I代表ill fortune(歹運)。橫軸的左端是B,代表beginning,右端是E,作家說代表electricity(電力),這應該是開玩笑的。E是代表ending。

接著作家說,故事的形狀變化是一種相對的概念(relativity,意思應該是,所謂好運或壞運的定義或變化,是互相比較的結果,而不是絕對的)。他又說,人們對於某些形式的故事,似乎永遠聽不膩。例如一個故事的主人翁一開始過得普普通通(中等好運),但是接著遭遇了不幸(往歹運跌落),直到最後又得到好運的眷顧。這樣的故事很常見。

另外一種故事能形成漂亮的曲線:主人翁一開始不好不壞,但很快就遇到好事,遭逢連番好運,但是後來又像溜滑梯一樣跌入歹運之中,直到結局時才又得到幸福(get it back again)。

最有趣的是,作家說,有一種故事是西方文明的最愛,有許多人因為說這樣的故事而大賺了一票:有個女孩生活很悲慘,她的媽媽死了,她的爸爸娶了一個醜陋的繼母,而繼母還帶著兩個心腸狠毒的女兒。講到這裡,聽眾都會心大笑了,因為大家都聽出來,這個故事不就是灰姑娘嗎?

這個故事的形狀非常有趣,一開始起步在歹運的極端,隨著女孩得到教母的幫助、化了妝、穿上好衣服、坐上南瓜車,然後跟王子跳舞、午夜12點鐘聲響起,每一件事都讓曲線發生轉折,而故事的最後發展,也就是「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使曲線劃向最終的高潮。這真是個令人拍案叫絕的展演。

為什麼故事要以曲線的方式來表示?這不是為了博君一粲而已。

故事都有所謂的架構可言,許多故事或許情節各異,轉折和起伏的節奏卻有相似甚至相同之處。用曲線來呈現故事的基本架構,能讓我們一窺小說的藝術和寫作技法,也能觸動我們思考,真實的人生或許往往和故事一樣,儘管每個人的遭遇看似各不相同,歸納起來卻會浮現少數幾種基本的架構。甚至更簡化之後,生、老、病、死就是人生的最基本架構。

短短的作家演講片段,引導聽眾看到故事中核心的架構。就如同《第五號屠宰場》這部244頁的小說,推使我們去看見戰爭的本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