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這家健身房運動,已有兩年多的時間。兩年多來,大半是以瑜伽課為主。半年前,才又增加了跑步。而最近為了評估是否需要更全面的鍛鍊,更與私人教練預約,去上了一堂所謂的體驗課。
想到不久前,我才跟一位作家聊起上健身房運動的經驗。他提到上班很忙,平常日下班後要去健身房,大概都已經七、八點了,這時總會猶豫「該先吃晚飯,還是先去運動?」賓果!聽到這個分享我整個豁然開朗,原來不是只有我才有這種困擾啊(握手~),真有他鄉遇故知的感覺。
根據我個人觀察,運動這件事似乎對許多人來說都存在著障礙(意思並非我沒有障礙)。以上頭這個問題為例,若先吃過飯再運動,會容易消化不良;若不吃飯就先去運動,則可能血糖不足會頭昏,而運動完之後也不知道到底還要不要吃飯,因為總有人說運動後吃東西會吸收得更好、更容易胖。
姑且不管哪個理論才正確,我自己直到現在都有個苦惱,那就是運動時還是會忍不住意念集中在:「等一下要去吃什麼?」(不過話說回來,健身房牆上的其中一個電視螢幕總是鎖定在旅遊生活頻道,讓我們收看「帥哥廚師到我家」,這又該怪誰?)
有些人難以養成運動的習慣,於是會想借助外力來督促自己,例如跟親友或同事結伴去打羽毛球或是加入同一家健身俱樂部。根據我個人經驗,想要維持規律運動的習慣,關鍵有幾個:
*要一直看到運動帶來的好處,例如:運動完的當下以及隔天,感受到無論身體或精神都比較好;確認自己的體重或某些部位的贅肉受到控制。感受得到好處,才會有持續的動力。
*與其規定自己「週一、三、五去運動」,不如規定「每週運動三次以上」。不知道為什麼,固定日子的運動計畫總是很容易被打亂。
*原本計畫要去運動的日子,有人來邀約吃飯或參加活動時,如果想拒絕,就別告訴對方你是要去運動。不知道為什麼,人們總會認為「少運動一次無所謂」,以致會積極阻止你執行那天的運動計畫。
*要以有運動習慣的自己為傲,甚至不妨把自己想成高人一等,想像「別人都在家裡看電視當沙發馬鈴薯,而我在這裡揮汗消脂」的畫面。這是一種不必花錢就能塑造良好自我感覺的好方法。
運動到第三年,開始覺得應該要學會鍛鍊重要的肌肉群,也最好能正確使用琳瑯滿目的健身器材。私人教練跟我說可以先上一堂體驗課,長度是一小時。
教練一開始先拿出一張表格,要我勾選是否有各種身體問題或疾病的歷史,接著問我,上教練課的目標會是什麼。我說想鍛鍊肌力。因為儘管常上瑜伽課,某些肌肉群似乎還是很弱,是瑜伽動作練不到的,例如兩邊肩胛骨中間的肌肉、大腿和臀部附近、腰背等等。
然後教練就叫我上跑步機快走。先用5.5km/hr左右的速度快走,接著加快到6.4km/hr,再加快至7.2或7.5km/hr用跑的。無論快走或跑步,教練的指示是,兩手自然擺動,雙腳跨出的步幅要加大一點,因為這樣一方面會跑得比較從容,另一方面也可避免重量都壓迫在膝蓋上。呼吸方面,快走的時候是用鼻子自然呼吸,等到跑步的時候,需要的氧氣較多,可能就會需要同時用鼻和口呼吸。
教練給我的建議是,5.5km/hr的速度先快走5~10分鐘,然後6.4km/hr的速度約5分鐘,接著7.5km/hr的速度跑5分鐘,然後再回到6.4km/hr的速度5分鐘。這樣快走之後,還不能馬上停下來,必須每一分鐘降低1.0km/hr,繼續慢慢走,最後才停下來。這樣做了大約30分鐘之後,可以燒掉150卡(或大卡?)。
做完這個心肺的鍛鍊以及熱身之後,教練帶我做了兩種健身器材。一種是鍛鍊大腿前側肌肉,另一種是鍛鍊肩胛骨之間的肌肉。每種都是先做20~30下後,就做伸展舒緩動作,然後再繼續做20~30下……說起來真是滿搞剛的,而且要記住流程和細節,對我來說也有點困難(還沒得失智症就已經這樣,令人憂心~)。
記得曾聽過有人說,一個從來不運動的人,會因為開始練健身,而連帶地改變自己人生的其他面向。我覺得這是很有道理的。
當我們在鍛鍊身體的時候,其實也同時在鍛鍊自己的心志:在那個過程中,要讓種種的煩惱和雜念,如過眼雲煙般不留心頭;要力求做到準確的動作,以達到運動效果以及避免受傷;要能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況,覺察身體細微的感受,也要能忍受痠痛和疼痛。
不過,也許更重要的是,運動其實會讓人一再感受到身體能力的極限,也讓人一再面對身體能力衰退的事實。說穿了,運動就像希臘神話裡的薛西弗斯每天推石頭上山,一旦石頭推至山頂,下一刻嘩啦嘩啦它又開始往下滾了。日復一日,無不如此。
身體的衰敗是人類無庸置疑的命運,然而我倒不會因此就說運動是徒勞無功的一場白忙,因為當我們像薛西弗斯一樣,把今天該當份量的石頭推至山頂時,我們的體力也得到了補充與強化,這時,不管是體能或心理狀態,都大大有別於頹廢懶散時的自己。如果我們能把握住石頭滾下山腳的這短短間隙,就有機會利用這體能與心理狀態,完成人生中一些同樣需要專注面對的事。
這樣的感想,跟之前〈在跑步的路上〉這篇網誌,可說是遙相呼應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