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6/2012

導演的兒時軼事:電影《6個大師的童年》

每個人都有過童年。不管是成功的人或失敗的人、得意的人或失意的人,都曾有過童年。不過大抵來說,成功者的童年,大眾會比較有興趣,傳誦起來也似乎比較有故事性。例如有一位大家耳熟能詳的名人,就是以看魚兒逆流上游而領悟上進之道,成為你我他都記得的一段童年故事。

喜愛電影的人,或許會特別對電影導演的童年感興趣,於是有了這部小品之作。《6個大師的童年》試圖採擷六位大導演的童年片段,藉以某種程度呼應其在電影藝術上的風格表現。


影片分成六段,都不算長,而且全部都講法文。每一段開始,不會告訴你這是在講哪位大師。可以一邊看一邊猜,也可以什麼都不管就直接看下去。每一段結束時,會引用一段那位電影大師有關童年的話,隱隱約約在回應影片內容的感覺。我對電影藝術沒有研究,也不是為了一窺大師童年之祕而進戲院,這部電影對我來說比較像是一種兒童心理學。

六段影片中,要屬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英瑪柏格曼(Ingmar Bergman)和尚雷諾(Jean Renoir)的三段,讓我感觸較多。

看了希區考克的童年,就很可以想像他為什麼會拍出《驚魂記》(Psycho),這段影片特別以黑白畫面呈現,增加了冷峻和疏離感,也把希媽媽的嚴母形象表現到極致!小希區考克每天都要向媽媽作告解,說出自己一天裡做的壞事。有一次,希區考克隱瞞了一件事沒講出來,後來被媽媽發現,於是媽媽把他精心蒐集的戲劇名伶簽名照付之一炬……看到這裡,不由得同情起這位大導演,他能好好地長大,在電影界功成名就,著實不是件容易的事啊。

飾演英瑪柏格曼童年的男孩演員很可愛,有一種憂鬱又純真的特質。劇中,英瑪的媽媽生了一個妹妹,可是自從妹妹出生之後,家中的氣氛就變了,兩兄弟比較常挨罵,爸媽也愈來愈容易吵架,而妹妹又常常哭……於是,英瑪的哥哥提議,要英瑪把妹妹「擺脫掉」。故事差點變成家庭悲劇,不過按邏輯推斷也應該猜出悲劇沒真的發生,否則小男孩日後要成為大導演就比較難了。家庭中,兄弟姊妹之間的權力爭奪,有時還真的滿激烈的。當然,小孩子還不真的懂爭奪權力這件事,對他們來說,比較像是在爭取已經失去或被分走的愛。

尚雷諾的這一段,拍得比較溫馨。尚雷諾是印象派畫家雷諾瓦的兒子,家境優渥,小時候有一年和家人搬到鄉間居住,他在樹林裡玩耍時遇到一個當地的窮小子,兩個人成了玩伴,發展成一段短短的友誼。都市人vs.鄉下人,有錢人vs.窮人,這些對比對小孩子來說實在沒什麼意義,但因為有這次的經歷,使小尚雷諾對成人的世界有了新的認識。影片結束的方式讓人覺得世界是充滿希望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