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2012

不被看好的傻瓜,用這六招揚眉吐氣:讀《每星期四,都是翻身的機會》

阿喜今年30歲,目前擔任廣告策略諮詢顧問。現在的他,在商場上意氣風發,年薪以千萬日圓計。不過,十年前的他可完全不是這樣的。

十年前,阿喜還在唸大學,而且只是一介平凡的大學生。他從小有運動天分,所以中學時是體育保送生,可是實力不夠強,後來無法以運動專長直升大學。由於他從小沒認真唸過書,成績普普通通,雖然上了大學,也只能說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他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危機,直到有一天,他去一家新成立的創投公司打工。

該公司的創辦人名叫三輪,三輪社長是個聰明優秀的人,只比阿喜大一歲,可以說是社會菁英的代表。相比之下,阿喜還真像個傻瓜。阿喜很佩服三輪這麼年輕就自己創業,很想向他學習,所以打工很認真,舉凡接待客戶、接聽電話、交貨、運送、確認印刷品……全都拚命去做。他每週工作三天,一天整整八小時,心想這麼認真一定會獲得三輪的賞識。

沒想到,一個月後領工讀費,阿喜只領到一萬日圓(相當於三千元台幣)。阿喜不解,心想一定是算錯了,跑去問三輪。沒想到三輪毫不客氣地對他說:

「因為你差不多就是這個等級。」
「你活著根本沒有什麼價值。」

這樣被看輕,讓阿喜深受打擊!這是他第一次理解到自己在別人(一位企業創辦人)眼中的價值。

阿喜領悟到,原來,只有拚勁和熱血是不夠的!他也面對了自己沒有專長、沒有學歷、沒有錢的殘酷事實。那麼,接下來該怎麼做呢?他沒有意氣用事地立刻求去,因為他知道在這家新成立的公司可以學到東西,但是另一方面,他也努力在想,到底要怎樣做才能跟三輪一較高下,怎樣做才能讓三輪刮目相看?

阿喜開始行動,而且是火力全開地行動。輾轉經過五年,他不但成為三輪倚重的員工,年薪也跳升至超過一千萬日圓。從一萬日圓月薪,到一千萬日圓年薪,他,是怎麼做到的呢?

以「日本傻瓜上班族代表」自稱的伊藤喜之,寫下了他的成功經驗:《每星期四,都是翻身的機會》,書中分享六大成功絕招、十五法則、十六密技。


當今的大學生、大學畢業生、社會新鮮人,是否也像伊藤喜之一樣,在二十出頭這個階段,對自己的前途感到徬徨和茫然?沒學歷、沒專長、沒錢、沒人脈、沒業務能力……在如此一無所有的情況下,是否只能懷抱著不安的心情隨波逐流?有些人感受到「畢業即失業」的壓力,以延畢或考研究所來逃避;有些人畢業後找到了工作,卻很快發現「錢少事多離家遠」的社會現實;有些人不滿於工作辛苦、薪水很低的職場勞動,於是很快地退縮,變相成了啃老族、御宅族。

其實可以不用這樣。伊藤喜之用自己的親身經驗分享99%的人不知道的非典型成功法。其中的某些方法,乍看之下像是傻瓜才會做的,他的六大絕招是:

1.「成功的線索」在每週四降臨
→作者認為,要察覺機運並抓住機運,並不是件輕鬆容易的事。因為人的行為有慣性,要先打破慣性才有可能做不一樣的事。他建議每週選星期四這一天,特別注意機運的到來,並且規定自己要做打破慣性的選擇,才能確實掌握「成功線索」,改變自我。

2. 以「超速行動」將菁英甩在腦後
→腦袋不比別人聰明,能力不比別人強,甚至沒有專長,這樣的人該怎麼辦?顯然,光是努力、認真並不夠(只會提早爆肝)。作者建議以「速度」取勝,不需要「比人努力一倍」,只要「以常人五倍的速度行動」就能瞬間取得成功。

3. 使用「弱點偵測雷達」,任何大人物都能攻破
→想要提高自己的層次,就要懂得如何與比自己位階高的人相處、培養交情。作者指出,提供對方想要擁有的東西,才是突破一流人士心防的利器。但一流人士通常不會直接告訴你他們想要什麼,所以我們必須訓練自己的弱點偵測雷達!

4. 99%的人不會做的,「把投資人脈當作儲蓄」的技術
→作者認為,成功的一大要素是人脈,因此每個月都會挪出預算(很高)來與人交陪。有錢別存到銀行,利息最高的是「儲蓄在他人身上」。

5. 拋開夢想和目標,輕鬆得勝!
→現在社會上很流行談夢想、談目標,但是對許多上班族來說,連人生的方向都不知在哪,怎麼會有明確的夢想和目標呢?作者認為,與其花時間在猶豫該選哪麼夢想,不如每天全力以赴就行了。

6.以「顛倒法則」在短時間內獲得大成功
→大家還記得在求學時期,考第一名的人可以拿獎狀。換句話說,都是先有成績,再得獎賞。不過,到了職場上,大家的期望似乎反過來:上班族無不希望每年都能獲得加薪,卻沒有先要求自己先做出成績來。作者認為,想要獲得加薪,就必須先證明自己有那個價值,而不是指望公司先加薪,自己才要開始創造成果。看清目的之後,找出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來達成。

除了這六大成功絕招之外,書中還有十五法則和十六密技,對於想要突破現狀、開創人生新局面的人來說,非常值得參考。如果只能從這三十一條中選出一個來介紹的話,我會選法則五:光是「儲存不甘心」,就能自然而然大逆轉!

進入社會之後,人們會發現,功課不好還不算是人生的重大挫折,畢竟,就算考倒數第一名,也還有倒數第二、第三名跟你同患難。可是在職場上,遭遇不順遂時,可能一次只有你一個人。「上司提出莫名其妙的要求、遭受前輩鄙視的羞辱、被同梯超越的空虛……」這些挫折可能無預警而來,而且不見得只會發生一次。若有這類遭遇,你的反應是什麼?是找好朋友發牢騷、藉酒澆愁,還是轉移注意力找寄託,把心思用來從事一些休閒活動(例如狂看電視)?

伊藤喜之認為,「不甘心」正是行動最大的能量來源。就如同當年他被三輪社長蔑視,所感受到的羞辱和打擊。他建議不要把不甘心的情緒宣洩掉,而是要儲存起來,轉化為爭一口氣的志氣,用來驅動自己改變、改善,讓別人刮目相看。

不甘心的心情→憤怒岩漿→轉化為工作上的爆發力→做到讓人心服口服

受傷時不要尋求慰藉,而是跟挑戰正面對決。

最近因故接觸了一些大學生,我發現他們對於前途都懷抱著不安。即使是國立大學的學生,也似乎覺得無法憑藉學歷就保送進入社會的「勝組」。在這個多元的社會,成功的方式不會只有一種,但傳統的成功方式也不見得一定奏效,誠心建議有志青年來讀這本書,而如果中年人覺得失志、徬徨,相信也可以從中獲得啟發,因為,這就是一套讓人可以從零開始的成功法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